軍隊應急專業力量

2000年1月,中央軍委確定19支部隊為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他們主要由工兵和舟橋專業部隊構成,承擔著全國七大流域、九條江河和兩大湖泊的抗洪搶險任務。經過10年發展,中國軍隊應急專業力量已形成體系,包括5萬人規模的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和4.5萬人規模省級應急專業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隊應急專業力量
  • 建立時間:2000年1月
  • 作用:抗洪搶險
  • 人物:中國國防部官員劉鈞軍
情況簡介,屢建功勳,

情況簡介

中國國防部官員劉鈞軍2010年10月12日說,中國軍隊應急專業力量已形成體系,包括5萬人規模的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和4.5萬人規模省級應急專業力量。

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協與中日韓(10+3)武裝部隊非傳統安全論壇上,劉鈞軍介紹了中國武裝部隊應急能力建設情況。他說,近年來中國武裝部隊組建了抗洪搶險應急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核生化應急救援隊、空中緊急運輸服務隊、交通應急搶險隊、海上應急搜救隊、應急機動通信保障隊、醫療防疫救援隊8支總計5萬人規模的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和4.5萬人規模省級應急專業力量。
劉鈞軍表示,這些力量在執行汶川地震救災、青海玉樹抗震救災、舟曲特大山洪土石流搶險救災和海地、巴基斯坦國際救援任務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從參與救援的人數看,近年來的重大救災行動中,中國武裝部隊參與人數最多的是2008年1月中國南部雨雪冰凍災害救援,武裝部隊出動22.4萬餘人,其次是汶川特大地震參與救援的14.6萬餘人。今年8月的舟曲特大山洪土石流搶險救災,中國武裝部隊緊急出動7600餘人。
中國軍隊作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保衛者、捍衛者,是處置突發事件的主力軍和突擊隊。為適應國家處置突發事件工作需要,中國武裝部隊成立了處置突發事件領導小組,建立了應急指揮機制,組建了專家諮詢機構,加強軍地溝通協調。這些機制在近年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屢建功勳

回望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子弟兵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幾乎是空白。直到1964年組建第一支防化醫學應急分隊,我軍應急救災專業力量建設才初現端倪。
1998年抗洪後,中央軍委作出重大決策:建立搶險救災專業應急部隊。19支佩戴“鉤鎬與船槳”圖案和“KHYJ”字母組成的紅臂章部隊,擔負起華夏大地7大流域、9條江河和兩大湖泊的抗洪搶險任務。
伴隨多樣化軍事任務需求,核化生應急救援隊、交通應急搶險隊與國際維和部隊也初具規模。偵察、通信、測繪、氣象等新型技術裝備陸續列裝專業部隊,水電、爆破、道橋、空降、機降等專項訓練寫進專業分隊訓練大綱,針對抗擊多種自然災害的諸軍兵種聯合演練定期展開。
汶川震區民眾至今記得,一支身穿橘紅色救援服、戴紅頭盔的“救災神兵”,挽回49位倖存者的生命。他們是以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為主體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一年後,這支隊伍正式成為全球第12支經聯合國認證的重型救援隊,我國專業救援隊伍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進入快車道。
舟曲搶險救援,這支救援隊打破“土石流過後救援無效”的國際慣例,軍民攜手先後營救出1200餘名倖存者,創造了令國際同行欽佩的救援奇蹟。
從汶川到舟曲,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參戰部隊科學救災、專業救災的意識空前增強。
2010年4月,總參作戰部應急辦有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經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軍隊將建成8支共5萬人的國家級專業應急救援部隊,2010年底全部形成戰鬥力。
這是3份子弟兵與人民民眾並肩作戰,搶救倖存者的歷史記錄:汶川,84017名受困民眾被搶救出來;玉樹,1584名被壓埋人員得以生還;舟曲,1200餘名倖存者再獲新生。
從汶川到舟曲,軍地一體的救援模式,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民航、鐵路、公路、通信等部門緊急動員,陸路、水路、空中按預案立體投送兵力。醫療隊、防疫隊、野戰醫院強行開進,第一時間展開生命救援;物資籌措及時到位,食品、帳篷、藥材源源不斷……
汶川戰場,地方投入近2000部海事衛星電話,軍隊緊急配發一大批衛星導航定位裝備,內外聯絡發揮了重要作用;
玉樹戰場,總裝某衛星測控中心調用“風雲二號”、“風雲三號”、“北斗一號”等9顆衛星,及時為軍地提供氣象、通信及導航等保障服務;
舟曲戰場,總參當天急令空軍出動專用航測飛機,對災區150平方公里的地面情況進行航拍,為軍地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從汶川到舟曲,軍民攜手共克時艱,探索形成災害信息共享、行動預案完善、應急力量融合的軍地協同大格局。
汶川地震後,總參作戰部應急辦進一步強化與公安、民政、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海洋、氣象等20多個主要涉災部門的聯繫,在總部層面上完成了軍地災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打造。玉樹和舟曲救災行動已經從中受益,目前這一平台的輻射效應正日益凸顯。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汶川、玉樹、舟曲,“後搶險救災效應”持續發酵,軍地協同從“非常時期”轉入“平日準備”。廣東,1633名民兵納入廣州軍區“省級應急專業搶險力量”,實施軍事化管理。雲南,軍地共同組建1000人以上規模的省級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配齊配全裝備,加強日常訓練……軍事科學院專家薛翔認為,從汶川到舟曲的搶險救災實踐,給中國帶來了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重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