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政治大學

軍事政治大學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和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有東北、華東、華北、西北、中原等軍事政治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政治大學
  • 創辦時間:初期
  • 類別:軍事大學
  • 主要獎項:訓練和培養軍事、政治幹部
正文,

正文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和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有東北、華東、華北、西北、中原等軍事政治大學。
東北軍事政治大學  (後改稱中南軍事政治大學)1945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總校之大部及第1、第3分校離開陝西省延安,同年12月到達吉林省通化,改建為東北軍事政治大學,隸屬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林彪兼任校長,彭真兼任政治委員(1946年 6月由林彪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何長工、倪志亮先後任副校長、吳溉之任副政治委員。不久, 建立了東滿、南滿、西滿、北滿4個分校。1949年7月,東北軍事政治大學遷至武漢市,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事政治大學,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林彪仍兼任校長,羅榮桓、鄧子恢、譚政兼任政治委員,倪志亮任副校長,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下設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6個分校。1950年,中南軍事政治大學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高級步兵學校。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1946年春,原“抗大”第4、第9 分校與原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併組成“雪楓大學”,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任副校長。同年冬,該校與原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組成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隸屬華東軍區建制,張雲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劉清明先後任副校長。1947年夏,華東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成立(1949年春改名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陳毅兼任校長, 劉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7月,第三野戰軍第 8兵團部、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合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隸屬第三野戰軍建制,陳毅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鐘期光任副政治委員。下設山東、浙江、福建3個分校。1950年,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高級步兵學校。
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5年冬以原“抗大” 第6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滕代遠先後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徐深吉、周恩城先後任副校長。1946年2月以原“抗大”第2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學校,聶榮臻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朱良才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48年 5月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學校與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合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事政治大學,隸屬華北軍區建制,葉劍英任校長兼政治委員,蕭克、曾湧泉、譚家述先後任副校長,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員(後升任政治委員)。1950年,華北軍事政治大學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高級步兵學校。
西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6年7月,原晉綏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改稱為“賀龍中學”,賀龍兼任校長,彭德、李長路先後任副校長。同年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步兵學校成立,張新華任校長(未到職),鐘師統任政治委員,黃榮忠任副校長,王權任副政治委員。1948年7月,“賀龍中學”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步兵學校合併,組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事政治大學,先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後隸屬西北軍區建制,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鐘師統任副校長。1950年1月,西北軍事政治大學大部遷至重慶與西南軍事政治大學合併。同年夏,留在西安的該校一部與第一野戰軍的第 7軍領導機關一部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高級步兵學校。
中原軍事政治大學 (後改稱西南軍事政治大學)1948年9月,以中原野戰軍隨營學校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事政治大學,隸屬中原軍區建制,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潘梓年任副校長。1949年夏,中原軍事政治大學改稱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同年11月,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遷至重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事政治大學。隨後,又逐步組建了川東、川西、川南、川北、雲南、貴州6個分校。1950年底,西南軍事政治大學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高級步兵學校。
各軍事政治大學以毛澤東為“抗大”規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校風為指導,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和“少而精”的原則,發揚“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光榮傳統,在4年多的時間裡,訓練與培養了數十萬名軍事、政治幹部,還培訓了一大批地方幹部,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