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船

車船

中國古代用人力驅動運轉的明輪船,也稱為車輪船。在近代汽船問世前,人類船舶的推進,主要是仰仗風力和人力,前者用帆,後者用槳。車船是在槳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設計的,槳用手力,而車船使用腳力,確為古代一項重大的船舶技術發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船
  • 始於:南北朝(420~589)
  • 出處:《南齊書》
  • 用途:作戰等
  • 地區:中國
簡介,發明之謎,大規模套用,小型化,幾次戰役記載,

簡介

早在南北朝(420~589)時,已有車船的記載。唐代李皋對車船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製造的車船用人力踏動快速前進。宋代的車船盛極一時,紹興二年(1132)王彥恢制的戰艦,旁設4輪,每輪8楫(槳片)。
木匠高宣也是造車船的名匠,曾創造大小車船10餘種,大型車船長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納700~800人;中型車船一般承載200~300人。車船有2車、4車、5車、8車、9車以及23、24車等多種。宋朝最大車船長36丈,寬4丈1尺。明初陳友諒也曾使用車船在鄱陽湖進行水戰。明中葉以後,盧崇俊作多種型式的車船稱為“靜江龍船”。直到20世紀初,中國南方還有少量車船。車船雖然未能在各水系普遍使用,但它的歷史悠久,對中國船舶的發展起過很大的作用。

發明之謎

南北朝徐世譜發明說
《陳書》卷13《徐世譜傳》說:“世譜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此處文字太簡單,但“水車”決不是作為灌溉用具的水車,應是無疑的,因為灌溉用具是不可能“益軍勢”的,南北朝時的水車可能即是後世的車船。
唐朝李皋發明說
南宋李綱認為車船的發明人是唐人李皋,他在《梁溪全集》卷103《與宰相論捍賊札子》說:“荊湖間車船乃唐嗣曹王皋遺制,其大有至三、四十車者,挾以雙輪,鼓蹈而進,駛於陣馬。”《舊唐書》卷131《李皋傳》有以下記錄:“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兩段記載的共同點是車船有雙輪,用人力“蹈之”,使船前進。
祖沖之發明說
有說大科學家祖沖之所造千里船即為車船,按《南齊書》卷52《祖沖之傳》說:“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由於記載未涉及此船之動力,無法確認。

大規模套用

南宋初年,有一種“飛虎戰艦,傍設四輪,每輪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槳,每個輪置有八個翼槳擊水。李綱曾在荊湖一帶造車船,按閱水師,據《梁溪全集》卷29有詩說:“車船新製得前規,鼓蹈雙輪勢似飛。創物從來因智者,世間何事不由機。”可知車船推進裝置的基本結構是一車雙輪。飛虎戰艦是兩車四輪,共三十二片翼槳。
宋朝為消滅楊么,也繼續造車船。據《宋會要》食貨50之15張浚奏,他在鼎州(今常德)看到“造下車船,通長三十丈或二十餘丈,每支可容戰士七、八百人。”汪藻《浮溪集》卷1《撫州奏乞罷打造戰船等事》說,宋朝令撫州造“大樣車戰船”,包括二十六車和二十車船,“船之大者二十二丈”。又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6紹興五年閏二月丙寅,卷89同年五月癸未,宋廷還令江南和兩浙路造九車戰船二十四艘,十三車戰船八艘,“五車十槳小船五十”。陸游《老學庵筆記》卷1說,宋朝所造車船,最大“有長三十六丈,廣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飛以步軍平賊”。
岳飛瓦解楊么軍後,將部分車船作戰利品分贈大將張俊和韓世忠。後葉夢得《石林奏議》卷9《堂白乞立定水軍人數修戰船札子》,卷10《奏乞參酌古製造戰船狀》提到張俊軍中“多是十車、九車大船”,其中“有長三十丈,高五丈,非千餘人不可動者”。按陸游所說,三十六宋丈大船,依每宋尺31厘米計,約折合111米。
中國古車船僅作軍用,而且只有在南宋時,得到較大規模的套用和推廣。《楊么事跡》說,楊么在洞庭湖一帶起兵反宋,宋軍為對付楊么軍,有“木匠都料高宣者,獻車船樣”,都料是指工匠頭,可謂現代工程師之前身。先“打造八車船樣一雙”,“令人夫踏車”,“船兩邊有護車板,不見其車,但見船行如龍”,“上下往來,極為快利”。後又“造二十至二十三車大船,能載戰士二、三百人”。在一次戰鬥中,車船和高宣本人被楊么軍俘獲,於是楊么方面也造二十四車、二十二車大船。按前引李綱之說,當時車船最多達四十車,計有八十個翼輪。

小型化

南宋初的車船有兩個缺點,一是不能在淺水航行,二是不能入海。《梁溪全集》卷121李綱給呂祉信中說,“來論恐車船重大,不可用,是不然”,“頃嘗試之,運動輕快,施於大江重湖,以破長風巨浪,乃其所宜”。葉夢得說,三十宋丈的大車船,“當時皆是欲於洞庭湖中,水面浩渺之處,以為形勢,今施之於江,固無所用”。看來大車船即使用於大江,也未必靈便適用。
《嘉定鎮江志》卷10說,當時駐軍的車船以斷妖港為停泊處。南宋後期《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30《繳奏奉使復命十事》說,湖南、江西等路“打造四車海鰍舡”。據《景定建康志》卷39記載,當地修理軍船,其中包括四車船三十艘。
南宋後來逐漸發展小型車船。據《宋會要》食貨50之22,28,33,宋孝宗時,建康府(今南京)製造一種“一車十二槳四百料戰船”。當時一料是指載重一宋石,約折合55公斤,四百料即載重22噸。鄂州(今武昌)造八車船五艘,“重滯不堪行使”,便另外“改造七車、六車、五車共五隻”。江西路“造馬船(運兵船)一百隻,暗置女頭(護板)、輪、槳,使可折卸”,可隨時裝拆,也是技術上的進步。宋寧宗時,造一種“鐵壁鏵觜船”,“四百料,兩邊各安車二座並槳三枝,船身通長九丈二尺”,“裝載戰士七十人,踏駕兵、梢二十人”。

幾次戰役記載

宋軍車船發揮威力,是在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的采石之戰中,席捲淮南的完顏亮金軍飲馬大江,準備南渡,卻遭“迅駛如飛”的宋軍車船堵載,以失敗告終。戰後,官府統計徵發的民間踏車夫,就有6,300人之多。南宋對元作戰也使用車船,據《元史》卷7《世祖紀》和卷161《劉整傳》說,在襄陽之役,宋將張順和張貴“駕輪船”,救援襄陽,又“以輪船出城,順流突戰”,均遭失敗。車船在明代尚可見到“車輪舸”圖,但顯然使用不廣,至清代便銷聲匿跡了。
中國車船技術之失傳固然是件可惜的事,但也並非偶然。由於混一天下的局面,江防喪失了重要性,車船亦隨之淘汰。古代的士大夫們認為,飽讀經史才是真才實學,而自然科學,特別是套用技術乃不足掛齒者。歸根結蒂,古代的社會需要和環境,扼制了技術的進步。漢族勞動人民首先發明了車船,但西方人卻在數百年後發明了明輪汽船,接著又改進為現代的船用螺旋槳,這種歷史教訓是值得今人吸取的。
改裝車船改裝車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