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科學300問:動物編

《身邊的科學300問:動物編》內容簡介:本套叢書以學科為軸分為10冊。它們分別是: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體育、人體、醫療衛生、常識,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每一冊書都用300 個簡單明了的問題貫穿起來,一問一答的形式,開門見山。這樣大家一看目錄就知道有沒有自己想要的知識。我們的問題設定儘量貼近農村百姓生活,語言追求大白話,讓大家看著不那么揪心,比較舒坦。例如,常識一冊里,裡面的問題多是貼近大家生活的小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水土不服”、“冬天怎么洗澡才健康”、“水井的水怎么保持乾淨”,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小中見大,這也是本叢書編寫的理念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身邊的科學300問:動物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0頁
  • 開本:16
  • 定價:22.00
  • 作者:李凡梅 劉露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84275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身邊的科學300問:動·物·編》:新農村科普叢書

圖書目錄

動物常識
1.世界上的動物有哪些種類?
2.世界上最毒的動物有哪些?
3.我國最瀕危稀少的野生動物有哪些?
4.動物的尾巴有什麼用處?
5.為什麼動物要有保護色?
6.作為常識我們應該知道哪些動物之最?
7.哪些動物睡覺的姿勢很有趣?
8.動物怎樣進行“自我醫療”?
9.動物能聽懂音樂嗎?
10.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是什麼?
11.動物真的有預知地震的能力嗎?
12.為什麼有的動物身體會是透明的?

無脊椎動物
原生動物
13.世界上最早誕生的動物是什麼樣的?
扁形動物
14.在農村怎樣防治絛蟲病?
15.血吸蟲病怎樣防治?
腔腸動物
16.珊瑚蟲是怎樣變成美麗的珊瑚的?

棘皮動物
17.海參為什麼成為中國傳統名菜?
18.海參是怎樣逃避敵害的?
19.為什麼把海星切成塊,反而會讓海星繁殖得更快?

節肢動物
20.哪些昆蟲給了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啟示?
21.昆蟲為什麼要裝死?
22.食用昆蟲可以豐富人類的飲食嗎?
23.昆蟲為什麼要蛻皮?
24.對農業生產有益的昆蟲有哪些?
25.昆蟲也用嘴吃東西嗎?
26.昆蟲是怎樣過冬的?
27.為什麼天干旱的時候莊稼地里容易起病蟲?
28.為什麼雌蜘蛛要吃掉雄蜘蛛?
29.蜘蛛為什麼不屬於昆蟲類?
30.蠶吐的絲可以紡織,那蜘蛛的絲可以嗎?
31.為什麼毛毛蟲刺過的皮膚又痛又癢?
32.屎殼郎是怎樣處理草原上的牛糞的?
33.為什麼說蚜蟲對農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4.螞蟻為什麼要保護蚜蟲?
35.蟻群中就一個蟻后,它是如何繁育出龐大的蟻群的?
36.螞蟻為什麼要打架?
37.螞蟻有什麼藥用價值?
38.螞蟻為什麼認識尋找食物的路徑?
39.螞蟻也像人類社會一樣有等級嗎?
40.為什麼螞蟻能幫助探礦?
41.蜜蜂蜇人之後自己為什麼會死掉?
42.在農村經常會被蜂蜇,應該怎樣應付這樣的情況?
43.蜜蜂群里的蜂后是怎樣產生的?
44.在蜂群中可不可以出現兩個蜂后?
45.為什麼蜂王漿有豐富的營養?
46.在野外怎樣捕獲野生蜂?
47.為什麼蒼蠅貼在牆頂上不會掉下來,而人不能?
48.人們為什麼要養殖蠅蛆?
49.蒼蠅對人有什麼危害?
50.蒼蠅也能用來抗癌?
51.為什麼蒼蠅幫助解決了飛行器的難題?
52.為什麼蒼蠅每天待在那么髒的地方卻不會得病?
53.蚊子愛叮咬哪些人?
54.如何防蚊子咬?
55.蚊子能傳播愛滋病嗎?
56.蚊子對人的危害有多大?
57.要是蚊子、螞蟻等小蟲子進了耳朵怎么辦?
58.蟬和知了是一種動物嗎?
59.蟬為什麼要損壞樹木?
60.蟬為什麼要撒尿噴人?
61.世界上最長壽的昆蟲是什麼?
62.為什麼螳螂會成為捕蟲的神刀手?
63.螳螂有什麼經濟價值?
64.人工可以飼養螳螂嗎?
65.為什麼要消滅蟑螂?
66.消滅蟑螂的方法有哪些?
67.蠶為什麼要吐絲?
68.眼睛最多的昆蟲是什麼?
69.為什麼說蜻蜓是除害專家?
70.為什麼稱蜻蜓為飛行之王?
71.蜻蜓為什麼下雨前飛得很低?
72.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
73.“五毒”之一的蠍子有什麼益處?
74.為什麼螃蟹要橫著走?
75.為什麼蝦、蟹蒸煮後會變成紅色?
76.為什麼把兩隻蟋蟀放在一起,就會爭鬥呢?
77.為什麼乾旱之年容易起蝗災?
78.如何防治蝗蟲?
79.蝗蟲在現代社會有什麼經濟價值?
80.養殖蝗蟲應該注意什麼?
81.瓢蟲中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
82.蝴蝶也遷徙嗎?
83.蝴蝶能吃動物嗎?
84.蝴蝶翅上的粉是什麼?

軟體動物
85.蚯蚓對土壤的改良有什麼作用?
86.利用蚯蚓進行雞、豬綜合養殖有什麼好處?
87.珍珠怎么形成的?
88.蝸牛在農業生產上是害蟲還是益蟲?
89.人們為什麼要大力地養殖蝸牛?

環節動物
90.螞蟥具有醫學價值嗎?
91.農村外出的時候怎樣防止水蛭吸血?
線形動物
92.怎么防治蛔蟲寄生在人體內?

脊椎動物
魚類
93.水裡的魚有可以離開水的嗎?
94.有沒有小魚吃大魚的?
95.小小的食人魚為什麼那么兇殘?
96.魚死後為什麼大都會肚皮朝上?
97.海里有美人魚嗎?
98.為什麼魚離不開水?
99.為什麼魚身上長有側線?
100.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稻田養魚的?
101.老人魚夫妻為什麼終生不分離?
102.我國“四大海魚”是指哪幾種動物?
103.如何辨別金魚的雌雄?
104.為什麼不能用涼開水養金魚?
105.怎樣用豆漿餵魚苗?
106.為什麼深海里的魚會發光?
107.怎樣利用板藍根防治魚病?
108.為什麼泥鰍可以鑽在泥中而不會被悶死?
109.泥鰍經常要吐泡,這是為什麼呢?
……
爬行類
鳥類
兩棲類
哺乳類

文摘

11.動物真的有預知地震的能力嗎?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經驗,已經認可了動物對地震的預感要比人靈敏得多。1948年,蘇聯阿什哈巴德大地震的前兩天,有人看到許多爬行動物大量出現,便向有關部門作了報告,但沒有引起重視,結果導致慘重損失;1968年,亞美尼亞地震前的一個小時,幾千條蛇穿過公路大規模遷徙,以致影響了汽車的通行;1978年,中亞的阿賴地震時,蜥蜴在地震前幾天、蛇在震前一個月就離開了冬眠的地方,爬出洞穴,凍死在雪地里。
震前動物異常地區的分布並不是任意的,而是沿著震源的地質構造線兩側分布。1976年,內蒙的一次地震,動物異常集中分布在與長城走向一致的斷裂帶上,越過斷裂帶向北,動物異常反應就沒有了。另外,地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在地區上有點狀分布的現象,有的地方異常反應很突出,有的地方則不明顯,這顯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與地下斷裂等分布情況有關。
人們根據經驗總結了地震前動物的反常表現:狗亂叫、雞亂跳、老鼠亂竄、牛羊不進圈等等;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前,綿陽地區的人就看到數十萬隻蟾蜍在大規模遷徙,但當時人們沒有重視這些反常現象。
現在,人們已基本認可動物預知地震的現象,但地震源以什麼信號刺激動物、動物又以什麼方式接受了這些信號,卻還沒有弄清楚。
12.為什麼有的動物身體會是透明的?
人們發現,有些海洋里的動物身體是透明的,這使人感到很不可思議,其實,科學家揭示說這是動物保護自己的一種本領,叫做隱形。
在不同環境裡生活的各種動物,都有一套保護自己的本領,隱形就是它們的絕技之一。例如,水族中的玻璃魚、水晶蝦、麵條魚、海蜇、墨魚等,它們的身體都是透明的。
生活在南美洲的蛇眼蝴蝶的雙翼像兩扇玻璃窗子,在空中飛舞時幾乎看不到它的形體。海蜇在大海中可以上下垂直地遊動,儘管不同深度的海水顏色不一樣,但因其身體透明,不論它穿行到哪層海水,身體都能與該層海水渾然一色,以適應環境,隱蔽自己。玻璃魚和水晶蝦的自衛能力差,但身體透明,在水中能隱蔽自己,逃離捕食者的視線。

序言

服務“三農”是出版者的重要任務之一。人民出版社圍繞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中國農村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編寫了這套“新農村科普”叢書。叢書主要服務於廣大農民,書中所談的內容是與農民日常生產、生活關係相關的。編寫、出版這套叢書是順應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科技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出版者希望落實科技惠農的一項有意義的行動,是出版者切實履行工作職責、用科技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具體方式。
農民朋友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老觀念、老思想、老生產方式在劇烈變革,消耗高、品質差、效益低的粗放式經營正在向低消耗、高品質、高收益方向發展,很多農業新機械迅速套用,人們的保健意識、環保意識明顯增強,衛生知識增多,對自己生產、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他們亟需相關的科普圖書來提高自己。
精神層次的發展需要物質的保證,農村的物質保證主要是科技。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指出了“實施科教興農,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實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注重人才培養,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也就是說要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農村的科。技能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讓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依靠科技的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增強我們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提出了“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由此可見,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們必然要加強科技和教育,從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和教育作為潛在的生產力,通過科教興農這一戰略附著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要素之中,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農業發展。各級政府也積極回響這個方針,為建設理想的新農村而共同努力。
例如,在生產的環保問題上,要讓農民朋友認識到環境污染,既與人盲目開發資源,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也與科技不夠發達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