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

踩踏

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個活動過程中,因聚集在某處的人群過度擁擠,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數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穩而跌倒未能及時爬起,被人踩在腳下或壓在身下,短時間內無法及時控制、制止的混亂場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踩踏
  • 外文名:to stamp on; to tread on
  • 【拼音 : cǎi tà
  • 亦作 : “跴踏”
漢語詞語,詞語簡介,詳細解釋,踩踏事故,危害,措施,思考,

漢語詞語

詞語簡介

【詞目】踩踏
【拼音】cǎi tà
【英文】to stamp on; to tread on

詳細解釋

1. 亦作“跴踏”,.踩、踐踏。
趙樹理《三里灣·老五園》:“販菜的人和牲口每天踩踏著路旁的莊稼。”
蹇先艾《水葬》:“你撞著我的肩膀,我踩踏了你的腳跟。”
紅樓夢》第五十八回:“當下榮寧兩處主人既如此不暇,並兩處執事人等,或有跟隨著入朝的,或有朝外照理下處事務,又有先跴踏下處的,也都各各忙亂。”
2. 作踐,欺侮。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二九章:“ 有威婆子 橫了矮婆子一眼,不服氣地說:‘人走了衰運,連你騙人騙鬼的人也來踩踏啦,哼!’”
3. 實地察看。
4.踐踏(草地)

踩踏事故

人意識到危險時,奔跑、逃生,是人類的本能。大多數都會因為恐懼而“慌不擇路”,引發擁擠甚至踩踏。

危害

縱觀歷史上發生的踩踏事件大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輕者造成交通混亂。重則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造成極壞的民眾影響。

措施

專家提醒,在那些空間有限,人群又相對集中的場所,例如球場、商場、狹窄的街道、室內通道或樓梯、影院、酒吧、夜總會、宗教朝聖的儀式上、彩票銷售點、超載的車輛、航行中的輪船等都隱藏著潛在的危險,當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時,一定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
在擁擠行進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後面不知情的人若繼續前行的話,那么人群中極易出現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倒地的擁擠踩踏現象。專家分析認為,在人多擁擠的地方發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有多種,一般來講,當人群因恐慌、憤怒、興奮而情緒激動失去理智時,危險往往容易產生。如果你此時正好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就非常有可能受到傷害。在一些現實的案例中,許多傷亡者都是在剛剛意識到危險就被擁擠的人群踩在腳下,因此如何判別危險,怎樣離開危險境地,如何在險境中進行自我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
(1)舉止文明,人多的時候不擁擠、不起鬨、不製造緊張或恐慌氣氛。
(2)儘量避免到擁擠的人群中,不得已時,儘量走在人流的邊緣。
(3)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來時,應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亂,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順著人流走,切不可逆著人流前進,否則,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擁擠的人流時,一定要先站穩,身體不要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彎腰撿鞋子或繫鞋帶。有可能的話,可先儘快抓住堅固可靠的東西慢慢走動或停住,待人群過去後再迅速離開現場。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擁倒後,要設法靠近牆角,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後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動,遇到台階或樓梯時,儘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擁擠的人群中,要時刻保持警惕,當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
人群開始騷動時,就要做好準備保護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騷動時,腳下要注意些,千萬不能被絆倒,避免自己成為擁擠踩踏事件的誘發因素。
(10)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馬上要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後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為此,專家特別提醒:當發現前方有人突然摔倒後,旁邊的人一定要大聲呼喊,儘快讓後面的人群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事,否則,後面的人群繼續向前擁擠,就非常容易發生擁擠踩踏事故。如果此時你正帶著孩子,要儘快把孩子抱起來,因為兒童身體矮小,力氣小,面對擁擠混亂的人群,極易出現危險。面對混亂的場面,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順利逃生的重要因素,爭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則大家都爭先恐後往外逃的話,可能會加劇危險,甚至出現誰都逃不出來的慘劇。
遭遇擁擠的人群怎么辦
1.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應該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邊有商店、咖啡館等可以暫時躲避的地方,可以暫避一時。切記不要逆著人流前進,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穩住雙腳。切記遠離店鋪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傷。
4.遭遇擁擠的人流時,一定不要採用體位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繫鞋帶。
5.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路燈柱之類,待人群過去後,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
出現混亂局面後怎么辦
1.在擁擠的人群中,要時刻保持警惕,當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開始騷動時,就要做好準備保護自己和他人。
2.此時腳下要敏感些,千萬不能被絆倒,避免自己成為擁擠踩踏事件的誘發因素。
3.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馬上要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後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當帶著孩子遭遇擁擠的人群時,最好把孩子抱起來,避免其在混亂中被踩傷。
5.若被推倒,要設法靠近牆壁。面向牆壁,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後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
事故已經發生該怎么辦
1.擁擠踩踏事故發生後,一方面趕快報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前,要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傷者、老人、兒童及婦女的原則。判斷傷勢的依據有:神志不清、呼之不應者傷勢較重;脈搏急促而乏力者傷勢較重;血壓下降、瞳孔放大者傷勢較重;有明顯外傷,血流不止者傷勢較重。
3.當發現傷者呼吸、心跳停止時,要趕快做人工呼吸,輔之以胸外按壓。
開車時遇到擁擠人群怎么辦
1.切忌駕車穿越人群,尤其是民眾情緒憤怒、激動或滿懷敵意時。因為如果人群發動襲擊,打破窗門,翻轉汽車,自己可能受重傷。
2.倘若自己的汽車正與人群同一方向前進,不要停車觀看,應馬上轉入小路、倒車或掉頭,迅速駛離現場。
3.倘若根本無法衝出重圍,應將車停好,鎖好車門,然後離開,躲入小巷、商店或民居。如果來不及找停車處,也要立刻停車,鎖好車門,靜靜地留在車內,直至人群擁過。
歷史事故
1954年在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舉行的印度教宗教集會上。約800人在混亂和踩踏中喪生。
1986年和1984年,印度北部城市哈里德瓦爾先後發生的兩起踩踏事件分別導致50人和200人喪生。
1989年在納什克發生的踩踏悲劇中有350人罹難。
1990年7月2日,麥加附近米納的一處地下通道發生嚴重踩踏事件,1426名朝覲者被踩死或窒息而死。
1994年5月24日,麥加聖地米納舉行的投石驅邪活動中有270名朝覲者被踩死。
1997年4月15日,麥加附近米納山谷內一座帳篷營地的煤氣爐著火,造成343人死亡,1500人受傷。
1998年4月9日,至少118名朝覲者在米納舉行的驅邪活動中被踩死,180人受傷。
2004年2月1日,朝覲者在麥加參加一個宗教活動時發生擁擠踩踏事件,至少造成244人被踩死,另有200多人被踩傷。
2005年1月22日,麥加附近的姆尼耶聖地在投石避邪橋一帶發生朝覲者嚴重擁擠事故,致使約500名朝覲者受傷。
2005年1月25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個宗教集會場所25日發生踩踏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300人。
2010年7月24日,德國西部魯爾區杜伊斯堡市在舉行“愛的大遊行”電子音樂狂歡節時發生踩踏事件。造成21人死亡,超過500人受傷。
2010年11月22日高棉首都金邊22號晚舉行送水節活動時樂極生悲,發生踩踏慘劇,已造成350多人死亡,五百人受傷。
2011年1月14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14日晚發生嚴重踩踏事件。造成100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
2011年2月21日,馬里首都巴馬科一座體育場當地時間21日晚發生踩踏事件。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64人受傷。
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上海市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民眾擁擠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8人受傷。
2015年7月10日,孟加拉國邁門辛在舉行慈善活動時發生踩踏事故,造成至少23人遇難。
2015年9月25日,沙特麥加米納地區發生朝覲者踩踏事故。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1300人,傷者人數也上升至2000人。
上海外灘發生踩踏 致36人死亡47人受傷上海外灘發生踩踏 致36人死亡47人受傷

思考

如何預防踩踏事故
注意事項“四問四答”
上下樓梯應注意什麼
上下樓梯靠右行;不求快,要求穩;不在樓梯打鬧,搞惡作劇
身處擁擠的場所中,個人應注意什麼
第一,進入場地前先找到安全出口,一旦發生危險後,可以有目標地脫險。
第二,在空間局限的場所,例如旅遊園區、影院、商場,個人應聽從組織的安排。遇到突發情況時,在組織者的疏導下有序撤離。
第三,陷入混亂的人群中時,要遠離店鋪或櫃檯的玻璃。
第四,雙腳站穩地面,如果具備條件,可以抓住身邊一件牢固的物品。
第五,如出現擁擠踩踏的現象,應及時聯繫外援,尋求幫助。例如,撥打110、120等。
如果出現場面混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靠近摔倒者的人應對後面的人群大聲呼救,告知後方不要向前靠近。
迅速把孩子抱起來,這個時候也是最需要體現尊老愛幼的精神。
遇事不慌亂,爭取時間,有序撤離。
4 身處混亂的人群中,個人應如何安全脫險? 行進中,發現慌亂的人群朝自己的方向擁過來,應快速躲避到一旁,或者蹲在附近的牆角下,等人群過去後,再離開。
如果身不由己被人群擁著前進,要用一隻手緊握另一手腕,雙肘撐開,平放於胸前,要微微向前彎腰,形成一定的空間,保證呼吸順暢,以免擁擠時造成窒息暈倒。同時護好雙腳,以免腳趾被踩傷。
如果自己被人推倒在地上,這時一定不要驚慌,應設法讓身體靠近牆根或其他支撐物,把身子蜷縮成球狀,雙手緊扣置於頸後,護住後腦和頸部;兩肘向前,護住雙側太陽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