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後外側結構對踝關節穩定性的研究

踝關節後外側結構對踝關節穩定性的研究

《踝關節後外側結構對踝關節穩定性的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徐向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踝關節後外側結構對踝關節穩定性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向陽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目前對於踝關節不穩定的研究集中在踝關節內、外側韌帶結構上,對踝關節後方韌帶結構涉及較少。在大量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發現有些患者不穩定的體徵偏重於後外側。在對這些患者的手術中發現,其距腓前韌帶完好,而後外側韌帶鬆弛。因此我們推測存在踝關節後方不穩定。我們擬在臨床上積累後方不穩定的患者,特別是那些由於神經功能性或先天發育性畸形所導致的明顯的後方不穩定患者,對其進行詳細的臨床檢查,並通過四合一運動機能檢查來判斷後外側肌肉、肌腱結構在維持穩定性方面的作用,術中觀察其後外側韌帶結構的受損程度。同時,我們擬採用踝關節屍體標本進行生物力學檢測,模擬臨床上後方不穩定的力學表現,在踝關節不同位置下依次切斷踝關節後外側韌帶結構,通過逐級載入的方法來研究踝關節後外側韌帶的生物力學特性,了解踝關節後外側韌帶在維持關節穩定性方面的作用,探討這些韌帶結構與踝關節不穩定之間的關係,以及踝關節後外側不穩定的發生機制。

結題摘要

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急性踝關節扭傷患者中,即使接受了整個療程的正規保守治療,仍有10-40%患者會發展成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長期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會導致踝關節炎的嚴重後果。踝關節後外側不穩定是由於踝關節後方或後外側的穩定結構損傷而引起。本項研究通過離體新鮮踝關節屍體標本的生物力學測試方法,研究踝關節後外側結構在不同姿勢載入不同方向、強度的負荷後的反應,通過測定骨骼間相對位移,研究踝關節後外側韌帶對於踝關節穩定性所起作用。研究發現脛腓下聯合後韌帶、跟腓韌帶對於維持脛腓下聯合距離至關重要,跟腓韌帶作用大於脛腓下聯合後韌帶。同時,跟腓韌帶對於維持外踝與距骨間距離最為重要;下脛腓後韌帶對於維持外踝與跟骨間距離、脛骨遠端與跟骨間距離、距骨與跟骨間距離均至關重要。另外通過建立相應有限元模型驗證,同樣發現跟腓韌帶、脛腓下聯合後韌帶對於維持踝關節後外側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同時我們選取了23例踝關節後外側不穩定患者,術前應力位下前抽屜試驗距骨前移平均值為13.2±4.5mm,術後為4.7±2.4mm,術前患者距骨內翻角度平均值為15.6.2±4.1度,術後為5.1±2.5度。兩組數據術前術後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患者足踝部AOFAS評分從術前平均65.4±6.3分改善到術後平均93.5±5.6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