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美人·清明

《踏莎美人·清明》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前二句說遊春拾翠歸來得遲了,而踏青之約日近,故接下三旬便承前說鄰女有約踏青,但奈何疏慵倦怠。下片則自敘心懷,先說本就心緒不佳,愁懷不解,故不願再去沾惹新恨了,而此情誰又知道,故於結處說惟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明了。全篇幽思含婉,清麗輕靈,表達出百無聊賴的闌珊意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美人·清明
  • 作者:納蘭性德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納蘭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美人·清明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 何事綠鬟斜嚲、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踏莎美人: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②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後多指婦女遊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③踏青:清明前後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④香箋:即信箋。因少女之手,散發香氣,故云香箋。
⑤鄰姬:鄰家女子。訊,通“信”。
⑥綠鬟(huán):烏黑髮亮的頭髮;斜嚲(duǒ):斜斜地垂下來。
⑦淺黛:用黛螺淡畫的眉毛
⑧個儂:這人或那人。
⑨生:用於形容詞詞尾。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遊春晚歸,郊遊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櫻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幹嘛不精心梳妝一番出門呢!
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仿佛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仿佛在說: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創作背景

古代有遊春的習俗,多選在清明時節,納蘭為了借用女性口吻來描述一個生活片段,於是以此為題而作下這首詠節令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愛好者,見過《踏莎行》,見過《虞美人》,《踏莎美人》這樣的詞牌名恐怕第一次見。這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頗為不俗。
淡淡的春日裡,閨房中的女子百無聊賴,意興闌珊。拾翠踏青,別的女孩子求之不得,個個擺出躍躍欲試的模樣。“香箋小迭鄰姬訊”,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寫信相約了。可是這位女主角顯然有些與眾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鄰家女伴寫來信箋相邀遊春。然而櫻桃花都謝了,清明將過,卻不知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於是不願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緒誰能明了,恐怕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知曉了。
“柔腸幾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點破了女孩的心事——當然,這齣於人性使然,也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春天萬物萌生,百獸交配,人的愛欲也甚於平常。花樣年歲的女孩,心中生長出了隱隱約約的欲望。女伴之間的嬉戲,已經無法滿足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靈慰藉,需要一位靈魂的伴侶。但是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沒有主動追求愛的權利的。一個女子主動說思慕男子,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粗鄙淫賤。但不說春色,不代表沒有春意萌動。古來對女子性慾的刻畫並不見少,《牡丹亭》里大量篇幅講的,其實就是杜麗娘遊園思春,做了個美麗的性夢。《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一樣是打著不白受人恩惠的旗號,與張生私會,且初次見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絕大部分的女孩,是沒有崔鶯鶯那份大膽的,甚至沒有杜麗娘的那點兒自我意識。她們大多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愛欲有來處,無去處,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獨自輾轉,將如春草般萌芽的欲望一點一滴地消磨掉。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清明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縱有鄰家女伴相邀,但奈何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故不願再去沾惹新恨了。而此情誰又知道呢,惟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明了。全篇幽思含婉,清麗輕靈,表達出百無聊賴的闌珊意緒。”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