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記述
路德(1785~1851) 字潤生,號鷺洲。西安府盩厔(今陝西周至)人。幼年刻苦讀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十四年(1809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未滿期即授戶部湖廣司主事。十九年(1814年)丁憂返籍,3年後考補軍機章京,任期積勞,30多歲雙目失明,遂辭職還鄉,專心治學,每日靜坐背誦經傳。經三年攝養雙眼復明,後辭官不出,先後受聘乾陽、象峰、對峰、關中、宏道等書院講學20餘年。路講學內容以弘揚程朱理學為主,同時兼收眾家學說之長,反對空泛議論,注重學以致用。當時從學者眾多,“一時全秦三晉吳楚人士多從之,游掇甲科,任京外各職者以數百計”,其學生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官宦名家,光緒(1893~1908年)年間任過軍機大臣的朝邑人閻敬銘就是其學生。路的著作除收入《仁在堂文集》外,另有《關中課士詩賦》《蒲編堂訓蒙》《檉華館文集》《檉華館詩集》等著作,文名傳播很廣。路平時對親友、鄉鄰慷慨相助,道光十五年(1835年)陝西遇饑荒時,捐出學館的錢糧救濟鄉親,自己一家嚼食粗糧。其子路慎莊在江南任道員時遇水災,人民流離,其立即寄信令兒子捐銀3000兩救濟災民,並不準兒子以此向朝廷請功。
人物生平
路德(1785~1851) 字閏生,號鷺洲,路元錫之子,陝西周至終南鎮北堡人。清嘉慶十二年(1807)中舉,十四年(1809)中進士,被選庶吉士,學時未滿,改任戶部湖廣司主事。十九年(1814)因親老,按制度回家奉養。父親去世後,守孝3年,補任軍機章京。路德長於書法,於公事之暇,讀書寫字。幾乎都是四更睡下,黎明即起。京城裡求路作文寫字的人很多,沒有空閒。於是積勞成疾,患了眼病。道光二年(1822),告假回家閉門修養。自訂養目20餘法,息心靜養,過了1年多,視力逐漸好轉。後來,路德因捐官房之事,被降職調任,遂辭官歸里治學。
路德治學,以漢宋諸儒的學說為基礎,以經訓傳注為宗,專主自反身心,不分門戶,力挽剽竊空疏之習,因此被邀請主講於乾陽、象峰、對峰、關中、宏道等書院,前後20餘年。嚴設課程,因材施教。一時陝西、山西、江浙的許多人都來受業。學生任朝廷內外職務者,數以百計;考中其他各科及再傳弟子者,為數眾多;文學侍從之臣,不少人出於路德的門下。
路德對於親友中貧困的人,盡力資助。親友去世後,其妻子無依無靠的,路德極力撫恤,不使有凍餒之憂。
路德所著時藝11種,收入《仁在堂文集》之中,又有《關中課士詩賦》、《蒲編堂訓蒙》、《檉華館詩集》、《檉華館文集》;整理的別人著作有《五經文漪》、《三雍老人詩集》、《周易本義爻證》、《二竹齋詩集》等。這些作品,傳到了朝鮮、日本、安南(越南)、俄羅斯。另有題跋、序記、志傳、碑版2000餘篇。路德精於書法,擅長繪畫。死後葬於馬召鄉金盆村西。
長子路慎莊,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十六年(1836)進士,授編修.博覽群書,秉性磊落,不依附權貴。精通繪畫,特別長於山水畫。特授江蘇淮揚河漕鹽驛兵備道,去世後追贈光祿寺卿,誥授中憲大夫,晉通議大夫。著有《蒲編堂書目》、《唾餘稿》。
經歷
路德(1784—1851),字潤生、號鷺洲,出生於西安周至(今周至縣終南鎮毓興村)一書香門第之家,族人多有成就者。今天沒有多少人知道路德,就連陝西及西安的一些辭書和行業志里都很難發現路德的名字。但這些並不影響這位清代著名教育家的聲望,歷史也並沒有也不會忘記陝西及西安的這位文人賢達。
路德於嘉慶十四年(1809)中甲榜二甲進士,成為朝廷官員,先後任戶部湖廣主事,兼軍械章京,方略館協修,前翰林院庶傑士,中憲大夫。正當他大展宏圖之時,因患眼疾歸鄉養病。可以說疾病誤了他的前程,但他並沒有消沉、退步。不能在仕途上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但他以一個赤子之心,投身教育,教書授徒,著書立述,弘揚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教授。回鄉後,以其文化素養,走進長安關中書院,開始了人生的一次轉折。授徒育人,培養了大批的知識分子,為社會、為陝西培養了一批批的知識精英和棟樑之才。
如今我們看到的西安南門裡書院門街中的關中書院,在大清國時期,乃是響徹西北和國內的一所高等教育學府。這所學府是明代萬曆時期,大儒馮從吾在此講學,由於聽講學生多,校舍難以容納,馮從吾予以擴大校圍。到清已成規模,逐漸發展成為一定規模的關中書院。路德主講關中書院,離馮從吾主講和擴大書院已隔200多年,當中的主講們,不知來去了多少,換了幾茬,關中書院的輝煌和影響並沒有減少多少,且不斷發展。他們當中有畢沅、李二曲。到後來道光朝的路德、程儀鳳,以及光緒代的閻敬銘等等這些朝廷大官們。就像《西安舊事》中提到的“來關中書院講課的一般是巡撫、布政使之類省一級的官員,這些官員全是進士、狀元出身,自然有些水平”。此話不假,但要補充一點,不只是巡撫、布政使之類,大多曾是朝廷的大官。路德進士出身,官職戶部等職。程儀鳳,進士,官職兵部,都屬四品京堂。閻敬銘,進士,大臣。他們知識淵博,見廣識多,人生歷練豐富。雖都是中榜進士,但各自在朝廷的仕途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路德因眼疾回鄉養疾,程儀鳳歸鄉養父。閻敬銘好財務,巧精算,大清“總管”。但不滿慈禧修頤和園動用國家巨款,被革職回鄉。他們的人生結局不同,但都有一顆善教之心,回到梓鄉教書授徒,傳播知識,培養後人,同樣被歷史稱頌。
敬仰和崇拜路德的還有一位,不得不提。從他的論述中,也看出路德的歷史作用和教書育人的地位。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清代朝廷的重臣。這位出身湖南湘鄉的朝廷大臣,領軍忙於江南各地的戰爭。太平天國的將士們把朝廷搞得惶惶不可終日,也把擔任阻擋、消滅太平天國重任的曾國藩搞得焦頭爛額。但他在閒暇時不忘西北的長安有個路德先生,雖路德已不在人世。他本人在治學等方面就已有很高成就,但他感覺和路德相比,還有相當距離,對路德的治學十分敬仰。他在給其兒子紀澤的信中,大讚路德。“陝西近三十年科舉中人,無一不出閏(路德的字)先生之門,湖北官員中想亦有之名”。其時紀澤正在湖北軍中。雖路德主講關中書院,還有其他主講的先生們,但作為主講的路德來說,他授徒時間之長,培養學生之多,是當之無愧的。曾國藩不斷地告誡兒子,並將路德推薦給兒子。他說:“聞近日精於舉業者,言及陝西路閏先生在《仁在堂稿》及所選仁在堂試帖,律、賦、課、藝,無一不當行出色,宜古宜今。余未見此書,僅見其所著《檉華館試帖》,久為佩仰”。曾國藩這段給兒子的話語,足可知路德在曾國藩心目中有多么大的分量。並給他的另一個兒子紀鴻與瑞侄等書“須買《仁在堂全稿》、《檉華館試帖》,悉心揣摩”。並說“如武漢無可購買,或摺差京買回亦可”。一再讓他們的子侄“讀心手抄,熟必背誦”。堅持“讀《檉華館試帖》,亦以背誦為要,對策不可太空”等等。
《路德手稿文集》為路德手寫體書稿,36000字,共收錄34篇文稿,該文稿集稿紙長39厘米、寬19厘米,右側裝訂,紙質為麻紙,用毛筆豎寫,前面大部分是小楷,後面部分是行楷。其中包括《與沈壯田太守書》《四不論先生傳》《室人王恭人墓志銘》《太白山祈雨文》《甲午陝西鄉試題名碑記》等。該稿包括墓志銘、遊記、雜文等多種文體,內容涉及教育、地方志、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書中隨處可見用紅筆所作的圈點、批註和修改。由於經過200多年的時間,這本書已經破舊了,部分紙頁還殘缺,但絕大部分字依然清晰可辨。《路德手稿文集》由西北政法學院離休教師王生才於2003年10月捐贈,現存陝西省檔案館。
“精明渾厚”木牌匾,是路德早期書法佳作,也是目前所知為數不多的路德書法手跡,高度概括地讚揚了楊廷桓(楊家大牆人)先生一生的為人處事。是路德先生在終南老家為父守喪時間所書寫的。當時32歲,精力充沛。這四個行楷大字用筆剛柔相濟,遒勁秀美,筆墨酣暢。是研究路德書法的珍貴實物資料。該文物現為路德後人收藏。
“精明渾厚”四字木牌匾,黑底紅字,(原應為金字,因年久保管不善,加之社會動盪等原因,金粉脫落而露出紅漆顏色,且牌匾的木板脫膠,裂為四塊)行楷書體,字型凹刻。該木牌匾長238厘米,寬108厘米。匾的右側上款為:“大清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六月穀旦鄉黨親友為”,左側的下款是“大盛德楊三兄諱廷桓老先生三周立”。款下有印兩方:一為陰刻白文“路氏”印,另一個方印為陰刻白文“閏生”印。
路德故居位於周至縣終南鎮毓興終南北堡南出村路西側,北堡原頭道街西側,清嘉慶年間所建。門朝南,面積1300平方米。現存由南向北依次為垂花門、東西廂房、寢室。磚木結構,硬山頂,施灰板瓦,檐部有勾頭滴水,花脊,檐下垂柱,欄桿下有木雕格子門窗,室內現存部分清代家具,保存較好。路德故居現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