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性傾向

跨性別性傾向即跨性別者的性傾向,是指跨性別者在性慾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種性別的人吸引。跨性別性傾向是以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為參照基礎界定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與順性別者一樣,跨性別者存在多種性傾向,如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等。

由於一些跨性別者無法明確地表述自己的性別,也無法明確地表述被哪種性別的人吸引,或者本身就不認同二元性別,造成這個群體裡看起來存在相對較高比例的無性戀、泛性戀、酷兒,有些跨性別者甚至只被跨性別者吸引。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雖未明確提及跨性別性傾向的概念,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群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群體。

跨性別作為性與性別常見概念之一,在教育中往往會從自我保護、提高性別意識等角度進行闡述。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從加強安全意識和性別意識的角度強調了性教育的必要性。

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選擇權,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與跨性別性傾向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了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發展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跨性別性傾向
  • 外文名:Transgender Sexuality
  • 模糊檢索:跨性別性取向、跨性別性向
定義,跨性別者的不同性傾向占比,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檔案,國際承諾,憲法,勞動與就業,教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獻血,不足之處,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跨性別性傾向,與跨性別性傾向相關的常見疑問,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相關影片,有性無別(2016)【中國】,丹麥女孩(2015)【英國】,知名人士,

定義

跨性別性傾向涉及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和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兩個層面的概念。
跨性別者是指性別認同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派性別的人。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對於某種性別的強烈歸屬感,或意識到了可以真正地描述自己的性別標識。被指派性別是指一個人在出生時依據第一性徵(生殖器官的外形和構造特徵)而被醫務人員、父母和社會的約定俗成所分配或指定的性別。這種分配或指定,通常體現為在出生證明、身份證件等上面的性別標記。由於中國各類法定證件或文書上的性別選項僅有男女兩類,因此可以認為,在中國,被指派性別只能是男性或者女性。跨性別者包括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跨性別酷兒等。跨性別男性指被指派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Female-To-Male,縮寫FTM)。跨性別女性指被指派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為女性(Male-To-Female,縮寫MTF)。跨性別酷兒指強調自己既認同跨性別者又認同為性別酷兒的個體,有些性別酷兒並不認為自己是跨性別者。跨性別酷兒不論被指派性別是什麼,其性別認同與被指派性別不同,但又在男女兩性的二元結構之外,他們可能把自己的性別界定於男性和女性之間,或者用完全不同的概念來界定,這些人的性別認同可能是無性、中性、雙性、流動性別等。
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是不同的概念,性傾向是個體對某種性別的人產生持久的情感和/或性吸引。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就像順性別者中有異性戀、同性戀等一樣,跨性別者也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等多種性傾向,在這一點上,跨性別者和順性別者沒有明顯的區別。
歷史上,研究者曾以被指派性別為參照基礎來界定跨性別者的性傾向。但大部分跨性別者並不認同,他們更傾向於以性別認同為參照基礎來界定自己的性傾向。例如,跨性別男同性戀,同時是跨性別男性和同性戀,也就是被指派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在性慾和情感上被男性吸引。

跨性別者的不同性傾向占比

性傾向取決於我們如何界定自己的性別以及如何界定在性慾和情感上吸引我們的人的性別。“同性”和“異性”只是相對於我們自己性別認同與其他性別的相同或不同,由於一些跨性別者無法明確地表述自己的性別,也無法明確地表述被哪種性別的人吸引,或者本身就不認同二元性別,造成這個群體裡看起來存在相對較高比例的無性戀、泛性戀、酷兒,有些跨性別者甚至只被跨性別者吸引。
2015年的美國跨性別者調查(U.S.Transgender Survey)是美國最大規模的跨性別者調查,調查由美國國家跨性別平權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在2015年組織實施,是一次面向18歲以上跨性別者的匿名網上調查。調查共獲得了來自美國全部五十個州、哥倫比亞特區、美屬薩摩亞、關島、波多黎各和美國駐外部隊的27715名跨性別者的反饋。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性傾向的自我認同為酷兒占比21%,泛性戀占比18%,同性戀占比16%,異性戀者占比15%,雙性戀者占比14%,無性戀者占比10%。
美國國家跨性別者歧視調查(NationalTransgender Discrimination Survey),由美國國家LGBTQ特別工作組(NationalLGBTQ Task Force)和美國國家跨性別平權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聯合組織實施,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性傾向的自我認同為異性戀占比23%,同性戀占比23%,雙性戀占比25%,無性戀占比4%,酷兒占比23%,其他占比2%。
2017年,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共同做為主辦機構,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針對跨性別群體做了定量調查。調查共收到5677份問卷反饋,最終保留有效問卷2060份。在性傾向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雙/泛性戀占比為33.3%,異性戀占比26.2%,同性戀占比25.7%,無性戀占比3.6%,不確定占比6.8%,其他占比4.4%。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檔案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並未直接提及“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文字,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群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群體。我國在勞動就業、教育等多個領域推動與保障性別平等,並做出相應的國際承諾。不過,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

國際承諾

在2018年6月18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8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國際組的負責人蔣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允現象。”
我國代表團在日後再次重申了這一發言內容。在2020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上,在與防止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我國代表團發言道:“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忍現象。”

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勞動與就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巨觀調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12修正)
第三條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第十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獻血

在舊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01)中,有條款4.5.3規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戀者、多個性伴侶者”,不能獻血;而在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中,修改了這一規定,將“同性戀者”變更為“男男性行為”,即不以身份認同來禁止性少數群體的獻血行為,而是以高危行為作為能否獻血的標準。具體條款如下:
5.2.2 安全獻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會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具有高危行為的獻血者不應獻血,如靜脈藥癮史、男男性行為或具有經血傳播疾病(愛滋病、C型肝炎、B型肝炎、梅毒等)風險的。

不足之處

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例如,目前法律政策仍未納入性少數群體的婚姻權。儘管在《民法典》未出台前,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籲將同性婚姻納入民法典,但未能成功。此外,在面向公眾的信息傳播方面,性少數群體正變得越來越不可見。作為我國網路視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行業組織(一級協會),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2017年6月30日通過了《網路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其中要求協會會員如果發現網路視聽節目中含有“表現和展示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如亂倫、同性戀、性變態、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內容的,“應予以剪截、刪除後播出;問題嚴重的,整個節目不得播出”。而該服務協會會員包括了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愛奇藝等重量級信息平台,意味著性少數群體在網路視聽平台的可見度下降。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跨性別作為性與性別常見概念之一,在教育中往往會從自我保護、提高性別意識等角度進行闡述。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從加強安全意識和性別意識的角度強調了性教育的必要性,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國小4~6年級
模組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了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國中年級
模組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高中年級
模組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跨性別性傾向是與性和性別多元有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選擇權,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跨性別性傾向以及與此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了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發展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跨性別性傾向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全面性教育中,對跨性別性傾向相關內容的學習同時涉及到知識要點、相關技能和態度價值觀。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跨性別性傾向”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之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內容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檢視社會性別規範如何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對人們的選擇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在社會性別角色方面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技能)。
要點:戀愛關係可能會收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男性氣質規範和傳統的女性氣質規範)(知識);
► 說明戀愛關係中的虐待和暴力與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有著怎樣的緊密聯繫(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態度);
► 質疑戀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記憶體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背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性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具有哪些特徵(知識);
► 列出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與性行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規劃有關的決定(知識);
►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會性別角色如何促進健康的性關係(知識);
► 堅信社會性別平等是健康性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 建立基於社會性別平等的關係(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了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該遭遇(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說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奷、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說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路(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相關經歷(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了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及以上)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這種暴力可以尋求相應的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層面、身體層面、性層面)(知識);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並且可以擺脫這種虐待關係(態度);
► 展示在自己經歷此類暴力時如何向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路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跨性別性傾向

如何開展跨性別群體相關內容的教學
在學校中,秉持多元包容性教育觀念的課程可以提高學生對性多元的了解和尊重。《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建議,全面的性教育課程應當包括反歧視、平等、性和性別身份多元化的相關信息和價值觀。跨性別群體相關內容的教學應當在一個包容、尊重的環境下開展,避免侮辱和歧視性的信息,提倡平等,傳達性和性別身份多元化的正面信息。應當教育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和接受具有不同性別認同的每一個人。
如何應對針對跨性別群體的校園欺凌現象
學校可能是恐跨欺凌(即由跨性別恐懼現象引起的對跨性別者的欺凌)最易發生的場所。恐跨欺凌往往會極大地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會影響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應當創造支持性校園環境,建立安全空間,明確表明反對校園欺凌並進行積極干預。此外還應將性多元的包容性知識融入課程,樹立關於跨性別者的正面形象,預防恐跨和恐跨欺凌,教育學生尊重、接受不同的性別認同。
如何營造跨性別群體感覺安全的教學氛圍
學校和教師對跨性別學生的支持至關重要,可以使得跨性別學生更有安全感、取得更好的成績,以及更有學習的渴望和校園歸屬感等。為了在校園內塑造跨性別學生的安全空間,學校首先應當施行相關政策預防和積極應對校園內的恐同欺凌(包括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等性少數群體的欺凌)。其次,教師應當接受性多元相關知識的培訓,尊重、接納跨性別學生,需要時向跨性別學生提供支持。此外,教師還應當將性多元的知識融入課程,教育全體學生尊重他人的性傾向和性別表達,尊重身邊的跨性別者。

與跨性別性傾向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跨性別男性(被指派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喜歡女性,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答:跨性別者的性傾向應該依據其性別認同來判斷,跨性別男性的性別認同為男性,喜歡女性就是異性戀,喜歡男性就是同性戀,同樣的,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認同為女性,喜歡女性就是同性戀,喜歡男性就是異性戀。全面性教育能夠幫助人們獲得適當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對包括跨性別性傾向在內的性與性別少數相關概念的認知,樹立尊重、平等、多元的價值觀。
常見疑問2:全面性教育為什麼要包含性與性別少數群體(LGBT+)相關的內容?
答: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建議,全面的性教育課程應當包括反歧視、平等、性和性別身份多元化的相關信息和價值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責任感。一般性教育的課程常常忽略性與性別少數群體(LGBT+),在學校和社區裡的性與性別少數群體(LGBT+)更容易受到傷害或歧視,包括虐待和暴力、污名、歧視、欺凌、失去受教育和培訓機會,以及家庭和社會支持的缺失,或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和信息渠道的缺失。這些傷害和歧視會妨礙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為他們將來遭受更惡劣、更嚴重的欺凌埋下隱患。在極端情況下,他們面臨性侵害、強姦甚至死亡的風險。因此全面性教育更應該關注性少數群體相關的教育,傳遞性別多元和平等的價值觀。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全面性教育中雖未直接提及跨性別性傾向的概念,但與之相關的性別平等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
幼稚園性教育中相關教育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跨性別性傾向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跨性別性傾向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跨性別性傾向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跨性別性傾向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國小性教育中相關教育內容
國小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談及社會性別的概念是在三年級,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三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社會性別”主題中介紹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指出“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除了明確講解社會性別的單元之外,還在其它多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提及“人類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級上冊中從權利的視角闡釋“不同性別的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六年級上冊中講解“價值觀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態度”等。掌握這些知識之後,兒童能夠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能夠反思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感受,並學會理解、尊重他人包括跨性別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
首次專門介紹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了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國中性教育中相關教育內容
國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社會性別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國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國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和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國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性傾向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身份,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相關影片

有性無別(2016)【中國】

影片信息
導演:吳葉潤
主演:汪欣蕾/趙博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國語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國大陸)
片長:34分鐘
又名:靈魂裝錯軀殼/Gender in Bias Out
跨性別性傾向
《有性無別》海報
劇情簡介
他(她)們作為不被目前社會所認知的一小部分人群,飽受著社會、家庭帶來的不解和歧視,他們經歷著各種暴力問題、工作歧視問題以及醫療問題。通過8位跨性別者以及他們的家人、醫生,和我們最真實的鏡頭故事,帶你走近、了解、認識TA們。
社會影響
《有性無別》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別者的人物群像,是中國首部以跨性別者生存現狀為主題的紀錄片。然而,在中國知網上搜尋“有性無別”,共找到0條結果,說明該片在中國電影研究與社會學研究領域仍未受到關注。不過,在豆瓣,《有性無別》得分在8分以上,收穫了數百條短評,這說明該片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跨性別群體的可見度。

丹麥女孩(2015)【英國】

影片信息
導演:湯姆·霍伯
編劇:露辛達·考克森/大衛·艾伯豪夫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麗西亞·維坎德/本·衛肖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美國/比利時/丹麥/德國
語言:英語/法語/德語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電影節)/2016-01-01(英國)
片長:119分鐘
IMDb連結:tt0810819
跨性別性傾向
《丹麥女孩》海報
劇情簡介
1926年哥本哈根,風景畫家艾納(埃迪·雷德梅恩飾)和擅長人物畫的格爾達(艾麗西亞·維坎德飾)結為夫婦。因為模特失約,格爾達為順利完成畫作說服了艾納穿上女裝救場。這次意外令艾納多出一個女性人格“莉莉”,而後者亦成為妻子的靈感女神,讓格爾達聲名鵲起。只是隨著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喚醒,艾納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他漸漸發現莉莉不但是藝術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爾達也沒有想到只是臨時起意的遊戲,竟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她該如何繼續愛她的伴侶?她們在各種社會非議和誤解中不離不棄,最後格爾達鼓勵艾納徹底變成莉莉……
社會影響
根據世界上首位變性者士生平改編的《丹麥女孩》講述一段跨越性別和性傾向的愛情,重現一位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丹麥畫家與妻子的傳奇故事。該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在電影中,霍珀對於天生的女性、跨性別者乃至男同性戀者,都給予了深切的凝望與理解,對艾納和格爾達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運表示了憂慮與關照。儘管霍珀本人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女性主義立場,但是《丹麥女孩》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籠罩在女性視角之下的電影。在男權文化和順性別中心主義盛行的當下,《丹麥女孩》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知名人士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的伴侶就是一名跨性別男性,在2014年底新京報對李銀河和大俠的獨家專訪中,李銀河表示她的自我認同為異性戀女性,是被大俠的男性特質所吸引。大俠的自我認同經歷了一個過程,早期大俠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但他發現自己對同性戀女性完全沒興趣,長期交往的對象也都是異性戀女性,後來大俠明確認同自己為跨性別男性,性傾向為異性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