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激素治療

跨性別激素治療(Transgender Hormone Therapy)是肯定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一種衛生保健服務,透過外源性內分泌製劑的投藥,使跨性別者身體的第二性徵與其性別認同相符,促成TA們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改變。男性化激素治療一般使用睪酮等雄性激素,女性化激素治療則包括17-β雌二醇等雌性激素以及螺旋內脂固醇等抗雄性激素。儘管激素治療不是跨性別者的必選項,但對於有需求的跨性別者來說,激素治療是緩解性別不安,接納和認可自我必要的醫療介入。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專業醫生的指導和風險把控下進行激素治療是安全的。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發起的自由平等倡議(UN Free & Equal)和國際檔案《日惹原則》(The Yogyakarta Principles)都呼籲各國提供與性別肯定相關的衛生保健服務,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

我國的法律政策雖未明確提及跨性別激素治療的概念,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然而,針對跨性別激素治療的專項政策和醫療指南的缺失,是導致跨性別者缺乏專業醫生指導,增加身體健康風險,以及造成焦慮和抑鬱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正規的激素治療體系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時,我國法律規定,學校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選擇權,不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性和性別多元的了解,將幫助他們發展平等尊重的價值觀,創造更友好的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跨性別激素治療
  • 外文名:Transgender Hormone Therapy
  • 別名:跨性別荷爾蒙治療
  • 關聯詞跨性別性別重置手術
定義,相關概念,跨性別激素治療的概念,治療標準,生理效果,男性化激素治療,女性化激素治療,治療方法,男性化激素治療,女性化激素治療,治療風險,男性化激素治療風險,女性化激素治療風險,壽命影響,其它性別肯定服務,心理疏導,青春期抑制激素,性別重置手術,身份認定,社會現狀,社會支援,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憲法》(2018修正),《民法典》(2020),《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國家人權行動計畫》,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相關國際檔案,《日惹原則》(2007),全面性教育中跨性別激素治療的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與跨性別激素治療相關的常見疑問,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相關影片,《三代人》,《人生密密縫》,《女孩》,相關節日,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典型案例,

定義

相關概念

跨性別
跨性別(Transgender):形容個體的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出生時的被指派性別。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Umbrella Term),可以涵蓋多個類別,跨性別者可能認同自己是男性或女性(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也可能認同自己是流性人;可能認同自己處於男女二元框架之外(非二元性別),也可能認同自己是各種性別的結合或者沒有性別。許多跨性別者會接受激素治療使身體特徵與其性別認同相符,一些跨性別者還會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但並不是所有的跨性別者都會如此,跨性別身份認同和身體外觀或醫療干預沒有直接關係。
性別不安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跨性別曾經被醫學屆貼上名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標籤。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出版的第5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將性別認同障礙從性慾倒錯障礙分類中刪除,不再將其定義為精神疾病,但同時保留了性別不安的診斷,獨立成章。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指出,將“性別認同障礙”重新命名為“性別不安”是一種避免污名化的做法。性別不安重點關注的是跨性別者因為身體和性別認同不符而感受到的痛苦。保留性別不安的診斷術語是為了保護個人能夠獲取包括諮詢、跨性別激素治療和性別重置手術在內的醫療支持,社會和法律上的性別轉換,以及使用醫療保險的權利。
性別不一致
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布第11版《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一致”,歸入“性健康”的類別,不再定義為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這一修訂不僅能夠減少對跨性別的污名化,提升社會對“性別不一致”群體的接受度,還會讓TA們能夠更加主動地尋求自身所需的衛生保健服務。
變性/跨性
變性/跨性(Transsexual):形容一些已經或想要接受醫療干預(包括但不限於激素治療和/或手術)使身體特徵貼近自身性別認同的跨性別者。
易性症/易性病
易性症/易性病(Transsexualism):我國仍然存在著對跨性別的病理化認識。2001年,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發布的第3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hinese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將希望接受包括激素治療和/或手術在內的醫療干預的跨性別者定義為“易性症”,歸入“性身份障礙”的類別,視作一種精神障礙。
非常規性別
非常規性別(Gender Non-Conforming):是指一個人的性別表達(穿著和行為等)不符合社會傳統意義上劃分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譬如,在中文語境中帶有性別刻板印象和歧視意味的“假小子”、“男人婆”、“女漢子”和“娘娘腔”等。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非常規性別者都會自我認同為跨性別,而許多跨性別者的性別表達都在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

跨性別激素治療的概念

跨性別激素治療(Transgender Hormone Therapy)是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持肯定態度的一種衛生保健服務,透過外源性內分泌製劑的投藥,使跨性別者身體的第二性徵與其性別認同相符,促成TA們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改變。有些跨性別者對激素治療會追求最大程度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有些則對兼性(Androgyny)的表達感到輕鬆自在。因此,跨性別激素治療必須個人化,需要綜合考慮跨性別者的需要和目標、其它身體疾病的狀況、藥物治療的風險與效益比以及社會與經濟的問題。
儘管醫療幫助不是跨性別者的必選項,但對其中許多人來說,醫學轉換是實現自身整體健康和福祉的關鍵前提。由於性激素影響著一個人身體第二性徵的發育與呈現,所以性激素的使用能夠減輕跨性別者因為身體特徵和內心性別認同不符而帶來的巨大痛苦,部分地實現其認同性別的性徵表達。因此,為有需求的跨性別者提供激素治療,是幫助TA們緩解痛苦,接納和認可自我必要的醫療介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HCHR)在自由平等倡議(UN Free & Equal)的行動要點中提到,各國應該確保跨性別者在免於污名、歧視和苛刻要求的前提下,獲得包括肯定其性別認同在內的衛生保健服務,使其性別認同得到承認。
然而,對跨性別的污名化認識不僅導致了社會中的恐跨現象,還會造成跨性別者的自我污名,對自我抱有極低的價值感,從而不敢主動尋求或無法獲得專業的激素治療。
其實,污名和歧視通常來源於無知、刻板印象以及缺乏親自接觸。由聯合國倡導實施的全面性教育能夠使學習者知道不光有生理性別,也存在著由社會與文化規範影響的社會性別;能夠明白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是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的;能夠認同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都應當受到尊重,從而推動建立更加多元平等的社會。

治療標準

根據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 WPATH)發布的第7版《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of Transsexual, Transgender, and Gender-Nonconforming People, 7th Version),激素治療的展開需要合格的衛生保健工作者進行心理社會評估並且獲得接受治療的跨性別者的知情同意。具體治療標準如下:
(1)屬於持續的、確診的性別不安;
(2)具備做出充分知情的決定和同意接受治療的能力;
(3)達到某一國家的法定成年年齡;
(4)如果存在顯著的醫療或心理健康問題,則必須得到相當良好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抑鬱、焦慮等共存的心理問題並不意味著阻止激素治療的開展,而是需要在治療前或者在治療的同時進行處理。
只有在極少數嚴重的個人健康情況下,激素治療才會成為醫療禁忌。

生理效果

男性化激素治療

對於跨性別男性(Female-To-Male, FTM),男性化激素治療的預期生理效果包括:皮膚油膩/痤瘡、臉部/身體毛髮增生、掉頭髮、停經、乳房組織萎縮、肌肉質量/力量增加、身體脂肪重新分配、陰蒂增大、陰道萎縮、性慾增加以及聲音更加低沉。

女性化激素治療

對於跨性別女性(Male-To-Female, MTF),女性化激素治療的預期生理效果包括:皮膚柔軟/油脂減少、身體與臉部的毛髮變細和生長緩慢、雄性禿髮、乳房發育、肌肉質量/力量減少、身體脂肪重新分配、睪丸尺寸縮小、精子製造減少、性慾下降、自發性勃起減少和男性性功能障礙。

治療方法

男性化激素治療

男性化激素治療(Masculinizing Hormone Therapy)能夠使跨性別男性發展男性的第二性徵,抑制或最小化女性的第二性徵。
睪酮
進行睪酮(Testosterone)治療的禁忌症是懷孕、不穩定的冠狀動脈疾病和尚未治療的血球容積為55%或更高的惡性紅血球增多症。由於睪酮會在芳構化(Aromatization)過程中轉變為雌激素,因此有乳癌病史或者其它與雌激素相關癌症的跨性別男性,在進行激素治療前需要向腫瘤醫生諮詢。
睪酮可以通過口服、皮膚吸收、肌肉和皮下注射的方式給藥,經由皮膚吸收的給藥路徑和劑量適應也許可以降低紅血球增多症的風險。

女性化激素治療

女性化激素治療(Feminizing Hormone Therapy)能夠幫助跨性別女性,發展女性的第二性徵,抑制或最小化男性的第二性徵。
雌激素
進行女性化激素治療的禁忌症是對雌激素敏感的癌症,過去靜脈血栓病史曾是雌激素治療的禁忌症,但是如果使用通過皮膚吸收等更為安全的藥物製劑,則不需要排除激素治療。
雌激素的主要種類包括17-β雌二醇(17-Beta Estradiol)和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
由於靜脈血栓的副作用,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不推薦使用炔雌醇用於女性化激素治療。但是炔雌醇卻是許多中低收入的跨性別女性唯一能夠獲得的雌激素種類,在亞太地區有較高比例的跨性別者依靠含有炔雌醇的口服避孕藥而獲得雌激素。
使用如舌下含服、皮膚吸收和注射等非口服雌激素的方式可以降低靜脈血栓等女性化激素治療的風險。
抗雄性激素
  • 螺旋內脂固醇(Spironolactone)可以直接抑制睪酮的分泌,以及雄激素與受體的結合;
  • 醋酸環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 CPA)是一種具有抗雄性激素性質的孕激素化合物。美國因擔心其潛在的肝毒性,沒有核准此類藥物,但在歐洲等國家地區被廣泛使用;
  • 促性腺素釋放激素拮抗劑(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GnRH Agonists)如戈舍瑞林、布舍瑞林和曲普瑞林能夠阻斷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釋放激素受體,達到封鎖性腺最大效果,但是這些藥物價格昂貴且只能依靠注射或植入的方式給藥;
  • 5-α還原酶抑制劑(5-Alpha-Reductase Inhibitors)如菲那雄胺和度他雄胺可以阻止睪酮轉變為更有活性作用的形態。
孕激素
除環丙孕酮外,孕激素在女性化激素療法中的使用尚有爭議。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發布的《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第7版)指出,孕激素雖然被認為是促使乳房發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孕激素(特別是甲羥孕酮)的使用也被懷疑有增加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016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卓越跨性別健康中心(Centerof Excellence for Transgender Health, UCSF)發布的《跨性別者和非二元性別者的初級性別肯定護理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and Gender-Affirming Care of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binary People)則認為,這些擔憂可能並不適用於跨性別醫療,且許多跨性別者和藥物供應商也報告了孕激素能夠促進乳房和乳暈的發育,改善情緒以及增加性慾。

治療風險

男性化激素治療風險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發布的《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第7版)指出,男性化激素治療的風險有:
  • 容易(Likely)增加的風險:紅血球增多症(Polycythemia)、體重/內臟脂肪增加、痤瘡、不同程度的雄激素性禿髮和睡眠呼吸暫停症;
  • 可能(Possible)增加的風險:暫時性的肝酶升高、高血脂;
  • 含有額外風險因素時可能(Possible)增加的風險:心血管疾病(針對有該疾病潛在危險因素的人)、高血壓(額外風險因素包括體重增加、家族病史或多囊卵巢綜合徵)、Ⅱ型糖尿病(額外風險因素包括顯著的體重增加、家族病史以及多囊卵巢綜合徵);較高的用藥劑量或血液中超生理的睪酮水平可能增加輕躁、躁狂或其它精神病症狀的風險;
  • 不會增加的風險:乳癌、子宮頸癌;
  • 未有足夠證據和定論的風險:骨密度減少、卵巢癌、子宮內膜(子宮)癌;
  • 其它影響:男性化激素治療可能會降低生育能力。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發布的《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第7版)指出,女性化激素治療的風險有:
  • 容易(Likely)增加的風險:靜脈血栓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暫時性的肝酶升高、膽結石和體重增加;
  • 含有額外風險因素時容易(Likely)增加的風險有: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年齡超過五十歲且有潛在心血管風險因素的人);
  • 可能(Possible)增加的風險:高血壓、高泌乳素血症(特別是使用雌激素的第一年會增加此風險);
  • 含有額外風險因素時可能(Possible)增加的風險:Ⅱ型糖尿病(特別是家族病史中具有糖尿病或此疾病的危險因子的人);
  • 未有足夠證據和定論的風險:乳癌;
  • 其它影響:女性化激素治療可能會損害生育能力和降低性慾。
2011年,《歐洲內分泌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發布了自1997年起荷蘭的一項關於接受過激素治療的跨性別者死亡率的長期隨訪研究。研究對象包括966名接受不同程度高劑量的雌激素和100毫克/天醋酸環丙孕酮治療的跨性別女性以及365名以非口服或口服方式使用睪丸激素酯或睪丸激素凝膠治療的跨性別男性。研究發現,接受激素治療的跨性別女性的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1%。但是,這部分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愛滋病、濫用藥物和自殺率的上升,並不是因為接受激素治療而造成了身體健康的風險。
此外,2015年《臨床與轉化內分泌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Endocrinology)發表的一項文獻研究回顧了來源於美國生物醫學電子資料庫(PubMed)從1967~2014年間發表的關於檢測跨性別激素治療安全性的1881份論文。該文獻綜述同樣表明,在專業醫師的指導和風險把控下進行激素治療,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證的,激素治療和跨性別者死亡率的上升沒有關係,但同時也需要更加大量、細緻和長期的研究去處理一些細微的身體傷害。
然而,不幸的是,世界範圍內每年都有許多跨性別者因為出於仇恨的襲擊而失去生命。根據歐洲跨性別組織(Transgender Europe, TREU)2019年發布的跨性別謀殺監測(Trans Murder Monitoring, TMM)項目數據顯示,29個國家總共發生了331起針對跨性別者的謀殺案,相當於每兩天就有一位跨性別者因為仇恨暴力而被掠奪生命,其中大部分案件發生在巴西(130)、墨西哥(63)和美國(30),從2008~2019年,74個國家總共記錄發生了3314起針對跨性別者的謀殺案件。跨性別者面臨著從欺凌和辱罵,到被拒絕提供教育、工作機會和住房;從被任意的拘留、逮捕和定罪,到被攻擊、強姦和謀殺等多種多樣侵犯人權的行為,這些歧視和暴力都嚴重損害著跨性別者的身心健康。

其它性別肯定服務

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的目的是幫助跨性別者探索自身的性別認同、性別角色和性別表達,處理性別不安和社會污名對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輕內化的恐跨現象以及加強社會和同伴之間的支持等。

青春期抑制激素

青春期抑制激素(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是對出現性別不安狀態的兒童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療,通過抑制雌激素或睪酮的分泌,延緩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青春期抑制激素可以暫緩乳房發育、體毛生長和嗓音變化等不被期待或者不能逆轉的身體變化。與男性化或女性化激素治療不同,青春期抑制激素是一種完全可逆的醫療干預手段,一旦停止使用,青春期便可重啟。並且青春期抑制激素的使用在減輕兒童心理痛苦的同時也能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兒童及家人考慮是否採納跨性別激素治療,或者暫緩決定,直到TA們有自主決定的能力,選擇是否接受不可逆的醫療干預。但是,青春期抑制激素的價格會使部分人望而卻步。

性別重置手術

性別重置手術,舊稱變性手術,是通過一系列的外科手術使跨性別者的身體特徵和其性別認同相符,通常包括建造男性/女性的外生殖器官,隆胸或胸部重建,改變臉型或身體輪廓等。與跨性別激素治療相同的是,性別重置手術的需求因人而異,同時也帶有許多風險。出現性別不安的跨性別者可能會尋求全套的性別重置手術,而另一些跨性別者可能只尋求部分的身體改造,無論是何種程度的身體改造都是幫助有需要的跨性別者實現自我認同必要的醫療介入。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2017年出台的《性別重置技術管理規範》(2017),對性別重置手術的實施條件和醫療資質進行了規範,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具體標準詳見中文百科詞條性別重置手術

身份認定

目前國際上主要的性別身份認定方式有:染色體、性腺認定法;心理認定法;第一性徵、第二性徵認定法;和第三性別認定法。我國主要採取第一性徵、第二性徵的性別認定方法,實施性別重置手術後的公民可以申請變更戶口和身份證登記性別項目。根據公安部發布的《關於公民手術變性後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8〕478號)有關規定:“實施變性手術的公民申請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時,應當提供國內三級醫院出具的性別鑑定證明和公證部門出具的公證書,或司法鑑定部門出具的證明,經地(市)級公安機關主管部門核准後,由公安派出所辦理性別變更手續。性別項目變更後,應重新編制公民身份號碼。其中已領取居民身份證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繳銷,並為其重新辦理居民身份證”。

社會現狀

美國、英國、荷蘭和澳大利亞等高收入國家已經出台了用於醫學轉換所需的激素用藥指導原則,在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需要適用於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為標準定義的疾病診斷。同時,在亞太地區的多數國家,性別肯定的衛生服務都未能納入公共醫保系統和私人健康保險,跨性別者需要自行承擔高昂的費用。因此,多數跨性別者會被迫選擇較便宜但不夠正規可靠的服務,或者無法完整地接受治療。在寮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和馬來西亞還普遍存在著跨性別者在沒有專業醫生指導下自行用藥的狀況。
我國尚未發布針對跨性別激素治療的專項政策和醫療指南。在缺乏明確政策和用藥指導的支持下,醫生也面臨著醫療糾紛,跨性別群體家長的質疑、投訴和恐嚇等風險;一旦接受激素治療的跨性別者出現身體問題,醫生很可能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這也導致了許多醫生的接診顧慮,而不願為跨性別者開具激素藥物。
根據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共同發布的《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2060位跨性別受訪者中,62%的跨性別者表示需要激素治療(包括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性別酷兒和易裝者)。其中88%的跨性別女性和71%的跨性別男性對激素治療有著高比例的需求。但是,激素治療的獲取相當困難,71%有激素治療需求的跨性別者表示幾乎不可能在醫生指導下獲得科學的激素治療和安全可靠的藥物信息。在面對缺乏醫學指導,無法獲取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療的現狀下,28%的跨性別者會感到不同程度的焦慮,25%的跨性別者會因此抑鬱;15%的跨性別受訪者曾有過自殘或自殺的想法,而1%的跨性別者曾經有過自殘或自殺的行為。
激素治療的缺失不僅嚴重影響了跨性別者的心理健康還會造成難以彌補的身體傷害,1%的跨性別者會使用動物藥物,5%的跨性別者甚至會選擇自行切除生殖器官。能夠獲取藥品的跨性別者也大多是通過網路藥店(66%),對於激素藥品的使用缺少來自醫療系統的專業指引,極大地增加了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
社會現實的悖論在於社會醫療保險的承擔是將跨性別劃分為疾病為前提,但是跨性別本身不是疾病,不願被病理化的跨性別者就無法得到社會支援,因此,改革現行的醫保制度,建立安全正規的激素治療體系,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支援

我國民間社會中已有一些幫助跨性別人士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例如北京同志中心等。2015年,北京同志中心聯合跨兒中心心理小組、安徽皖愛同志小組、跨青年教育中心、蘇州LESGO公益小組以及其他未在公益組織的跨性別人士設立的全國跨性別熱線能夠免費為跨性別群體提供陪伴、支持、信息諮詢與資源轉介等服務,其中包括推薦國內對跨性別友好的專業心理諮詢服務;國內能夠為跨性別者做激素治療指導的醫師及其所在的醫院;掛號的條件以及就醫流程的經驗分享等。跨性別者不是孤立無援的,無論如何,都強烈建議在有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開展安全有效的,適合個人身體狀況的激素治療。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雖未明確提及跨性別激素治療的概念,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從人權的角度闡釋,尊重和保障跨性別者的平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保障跨性別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不受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國家人權計畫》(2016-2020年)提到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消除性別歧視。具體規定如下:

《憲法》(2018修正)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民法典》(2020)

第一千零二條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第一千零三條 自然人享有身體權。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體權。
第一千零四條 自然人享有健康權。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權。

《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稚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國家人權行動計畫》

健康權利
  •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 保障用藥安全。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健全藥品檢查、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特定群體權利
  • 消除性別歧視;
  • 保障婦女的健康權利。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與跨性別激素治療相關的社會性別平等的概念,在目前的教育中會從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預防暴力傷害等角度呈現。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從公共安全的角度,強調了青春期性別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從身心健康的角度,強調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徵,建立自我認同和調節情緒教育的必要性,《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強調了青春期認識自我和積極情緒表達教育的必要性,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國小4~6年級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 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國中年級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 了解青春期常見問題的預防與處理;形成維護生殖健康的責任感。
模組四:預防和應對網路、信息安全事故
  • 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三(國小5~6年級)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周期計算);
  • 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 變聲期的保健知識;
  • 青春期的個人衛生知識。
水平四(國中階段)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 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 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 痤瘡發生的原因、預防方法;
  • 月經期間的衛生保健常識,痛經的症狀及處理;
  • 選擇和佩戴適宜的胸罩的知識。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國小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國中年級
  •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

相關國際檔案

一些國際檔案也從平等權利的角度對跨性別激素治療這一話題進行了闡釋。國際法學家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ICJ)和國際人權服務社(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Human Rights, ISHR)聯合國際人權專家組制訂的關於將國際人權法套用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相關事務的《日惹原則》(The Yogyakarta Principles)從人權和反歧視的角度強調了跨性別者有權獲得可能達到的最高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水平,而不受基於性別認同的歧視,具體內容如下:

《日惹原則》(2007)

原則1:普遍享有人權的權利
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尊嚴和權利。所有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人都有權充分享受所有人權。
原則17:獲得可能達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的權利
  • 每個人都有權獲得可能達到的最高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水平,不受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是這一權利的基本方面。各國應該:
  • 採取所有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確保人們享有可能達到的最高健康水平,不受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
  • 採取所有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確保所有人都能夠獲得醫療保健設施、產品和服務,包括與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並且能夠獲得自己的醫療記錄,不受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
  • 確保保健設施、產品和服務的目標是提高所有人的健康狀況和應對所有人的需要,不受基於和顧及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對與之有關的醫療記錄要保密;
  • 制訂和實施方案,以應對由於人們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而損害他們健康的歧視、偏見和其他社會因素;
  • 確保所有人都被告知和賦權,使他們能夠自己做出真正基於知情同意的關於醫療保健的決定,不受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
  • 確保所有性健康與生殖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和治療方案和服務尊重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多樣性,並且使所有人能夠不受歧視地平等使用;
  • 幫助那些尋求與性別再造有關的人體改造的人獲得有資格的、非歧視性的治療、護理和支持;
  • 確保所有保健服務提供者以沒有基於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歧視的方式對待顧客及其伴侶,包括將其承認為近親;
  • 通過政策和實施必要的教育和培訓方案,使在醫療保健部門工作的人能夠向所有人提供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醫療保健,充分尊重每個人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跨性別激素治療是幫助跨性別者接納和認同自我的重要途徑,但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對跨性別者的無知和偏見,造成了有關性別肯定的衛生保健服務的缺失。因此,為了促進跨性別者的平等權利,就需要通過全面性教育,特別是學習社會性別平等的相關內容來消除對跨性別群體的偏見和歧視。兒童青少年對於社會性別平等的充分了解將幫助他們理解社會性別身份,學會接納自我和尊重他人人權,推動創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社會環境。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和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內容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檢視社會性別規範如何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對人們的選擇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在社會性別角色方面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記憶體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了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
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該遭遇(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說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奷、女性生殖器損毀/
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說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
或網路(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
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相關經歷(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
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了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
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
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路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與跨性別激素治療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接受激素治療的跨性別者是否有精神或心理問題?TA們是“人妖”嗎?
:不是。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第11版《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一致”,歸入“性健康”的類別,不再定義為精神障礙。跨性別者是正常人,只是TA們的性別認同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多見。但這並不能成為其他人忽視、排斥甚至歧視TA們的理由。“人妖”一詞更是針對這一群體的污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歧視性的語言,理解尊重個體的性別認同,使用符合他人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稱呼和代詞。
常見疑問2:作為家長,如果我的孩子強烈地堅稱或想要成為另一性別,我應不應該讓TA接受激素治療?
: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激素治療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並非完全可逆,因此根據《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照護準則》(第7版),激素治療的展開需要當事人達到所在國家的法定成年年齡並且具備知情同意的能力。
對於兒童青少年的生理介入治療,有此醫療條件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會在TA們出現青春期發育變化時採用完全可逆的青春期抑制激素來延緩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的性別認同是可能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的,這不是任何人的錯。許多家長會產生負罪感,認為是自己的某些行為或做法導致了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其實這不是由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所引起的。尊重孩子的性別認同,尋求專業的醫療支持,僅僅是允許和幫助孩子成為TA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而已。家長或許會為失去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那個孩子而感到難過,但是接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這個真實的孩子則更為重要,不論何時,家長的愛與支持都是彌足珍貴的。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跨性別激素治療作為支持和肯定,而非“矯正”或“扭轉”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衛生保健服務,根植於社會性別平等的意識,是對跨性別者人權的尊重和保護,也是一個多元平等社會的體現。雖然全面性教育沒有明確提及跨性別激素治療的概念,但幼稚園階段接納差異和消除歧視的教育;國小階段理解和尊重多元社會性別認同的教育;以及國中階段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的教育都是全面性教育培養兒童青少年社會性別平等意識的重要內容。並且,進行社會性別平等的教育能夠促進跨性別者在不受社會污名和歧視的情況下積極地尋求和獲取性別肯定服務,推動建立不同社會性別認同的人群都能平等生活和被公平對待的包容型社會。
幼稚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跨性別激素治療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跨性別激素治療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跨性別激素治療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跨性別激素治療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國小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國小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的內容。雖然跨性別者的社會性別與被指派性別不一致,但一樣應該受到尊重(可參考跨性別恐懼現象詞條)。
國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國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社會性別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國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國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國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跨性別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相關影片

《三代人》

影片信息
導演:加比·德拉爾
編劇:妮可·貝克威思/加比·德拉爾
主演:艾麗·范寧/琳達·伊蒙/蘇珊·薩蘭登/娜奧米·沃茨/安德魯·波爾克
類型:劇情/喜劇/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2015-09-12(多倫多電影節)/2017-05-19(美國)
片場:92分鐘/87分鐘
又名:幸福不設限(台)/關於雷/Three Generations/AboutRay
跨性別激素治療
《三代人》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電影《三代人》描繪了一個紐約青年雷(艾麗·范寧飾)由女性變性為男性過程中的自我身份探索,她的單身母親麥琪(娜奧米·沃茨飾)也不得不接受她的獨生女變成兒子的事實。與此同時,麥琪的母親多莉(蘇珊·薩蘭登飾),一個和自己的同性伴侶共享上流社會資源的聰慧音樂經理,正在為了雷這個改變命運的決定絞盡腦汁,同時還要煩惱麥琪一直沒有從她長大的房子裡搬出去。
社會意義
電影《三代人》是一部為青少年群體發聲的電影,但是在美國電影分級審查中被卻列為“限制級”,17歲以下的觀眾將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電影演員之一的娜奧米·沃茨曾表示這樣的分級決定沒有反映出現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電影《三代人》希望能夠帶給跨性別者勇氣與希望。

《人生密密縫》

影片信息
導演:荻上直子
編劇:荻上直子
主演:生田斗真/桐谷健太/柿原玲佳/美村里江/小池榮子
類型:劇情/同性/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17-02-10(柏林電影節)/2017-02-25(日本)
片長:127分鐘
又名: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港/台) /當他們認真編織的時候/Close-Knit
跨性別激素治療
《人生密密縫》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友子(柿園玲佳 飾)和母親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母親常常徘徊在不同的男人之間,每天都喝到深夜才回來,友子雖然年幼,卻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某日,母親在丟下了生活費後又不知所蹤,無奈之下,友子只能找到舅舅政男(桐谷健太飾),暫時住在他的家裡。
在舅舅家,友子見到了政男的同居“女友”倫子(生田斗真飾),倫子雖然擁有著柔軟的胸脯,卻是個貨真價實的男人。在友子面前,倫子展現出了無限的溫柔和體貼,漸漸讓友子找回了缺失的母愛,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奇異卻充滿了溫暖的家庭。可愛乖巧的友子讓倫子漸漸產生了想要將她永遠留在身邊的念頭,可就在此時,友子的母親回來了。
社會意義
日本電影《人生密密縫》從LGBT話題入手,討論人的生理和社會性別,家庭與血緣等議題。導演荻上直子曾在美國留學六年時間,遇到很多性少數朋友,在那裡不同性別、膚色組成的家庭隨處可見,但是回到日本後她感嘆這樣場景的驟減,讓她有了一些不適感。同時,荻上直子表示選擇大熱演員生田斗真而非真實的跨性別者出演該片,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主流電影”,會讓觀眾覺得跨性別話題是普通和正常的。豆瓣網友judy稱讚道:“我覺得中國小要放這部影片當性別教育的教材。去從小建立理解、尊重別人不同的基礎”。電影《人生密密縫》在2017年的柏林電影節中獲得了泰迪熊評審會特別獎。

《女孩》

影片信息
導演:盧卡斯·德霍特
編劇:盧卡斯·德霍特/安吉洛·提森
主演:維克托·波爾斯特/阿里耶·沃索爾特/奧利弗·博達特/蒂伊門·戈瓦爾茨/卡特簡·達門
類型:劇情/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比利時/荷蘭
語言:法語/弗拉芒語/英語
上映日期:2018-05-12(坎城電影節)/2018-11-01(荷蘭)
片場:105分鐘又名:夢女芭蕾(港)/芭蕾少女們(台)
跨性別激素治療
《女孩》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主角Lara於15歲之“老齡”才加入芭蕾舞班。由於較其他女孩遲起步,她每日下盡苦功,甚至練到腳尖破皮流血亦不肯歇息。
Lara的夢想不只是成為芭蕾舞蹈員——她還想成為一個女孩。是的,“他”原是家中的長子,名叫Victor……猶幸爸爸一直在旁鼓勵,陪她接受激素治療,全心全意支持她完成夢想。
社會意義
電影《女孩》通過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和細節展現出了跨性別女孩勞拉(Lara)面對身體和夢想時的煩惱與壓力,勇敢與堅毅,以及家人間的支持與愛。電影故事的靈感來自於比利時的一篇關於跨性別者的新聞報導,導演認為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這樣的電影,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幫助跨性別群體獲得勇氣。《女孩》在2018年坎城電影節中獲得了“一種關注”單元的最佳演員獎、酷兒金棕櫚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一種關注單元)和金攝像機獎四個獎項。

相關節日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是在每年的11月20日紀念那些因為反跨性別暴力而失去生命的跨性別者。國際跨性別紀念日的設立是要喚起大眾對反跨仇恨犯罪的覺知,通過燭光守夜公開紀念那些被遺忘的,曾經活生生存在過的跨性別者,向TA們表達愛與敬意。同時提醒非跨性別人士,跨性別者同樣是他們的親人、朋友和愛人。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是在每年的3月31日慶祝跨性別者和TA們對社會的貢獻並且旨在提高世界範圍內對跨性別者面臨歧視現狀的意識。國際跨性別現身日由美國密西根州的跨性別權利運動者蕾切爾·克蘭德爾(Rachel Crandall)創立於2009年3月31日,蕾切爾認為跨性別群體需要一個真正表達自己,慶祝自己的節日。

典型案例

2017年,美國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於2006年出生的孩子希洛(Shiloh)在其11歲時接受了青春期抑制激素的治療。希洛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女性,但其性別認同為男性。早在2008年,布拉德·皮特就在奧普拉·溫弗里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採訪中透露希洛只願意自己被稱作約翰(John),並且會時常提醒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名字是約翰。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都十分支持自己孩子的決定。朱莉表示,孩子應該被允許以任何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我,而不被其他人所評價,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