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
  • 外文名: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by multinationals
  • 別稱:關於外包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分析框架
  • 作者:趙曉男
  • 學位:博士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一個關於外包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分析框架
外文題名
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by multinationals
論文作者
趙曉男著
導師
楊瑞龍指導
學科專業
政治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跨國公司 企業結構 對外承包
館藏號
F276.7
館藏目錄
2009\F276.7\4

中文摘要

傳統的企業理論延續了科斯理論關於“市場——企業”二分法的基本範式,即把“企業”抽象為“市場”的對立面。然而,在現實經濟中,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國際生產分工的深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遠非這么簡單。事實上,企業還需要解決基於契約關係基礎之上的企業之間的不同生產環節的治理問題。就跨國公司而言,在獲得中間產品時,可以通過一體化的組織形式自己生產中間產品;也可以從其他企業購買中間產品,然後自己生產最終產品,後面一種生產方式既不是單純的市場交易,也不是單純的垂直一體化生產方式。這就要求在理解企業活動時,把單體企業的市場直接交易方式、一體化生產方式與生產非一體化方式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國際直接投資更多被視為一種一體化的組織形式,而外包則被視為非一體化組織形式。非一體化趨勢是與國際直接投資平行發展甚至有取而代之趨勢的新現象,這一趨勢使企業之間形成了合作競爭的全新格局,不僅影響到市場的構成內容和競爭結構,還直接影響到各市場主體的經營績效和損益。本文沿著經濟全球化下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這條線索,以5章的篇幅,探討了國際外包這種組織形式的發展脈絡、理論背景和某些關鍵問題。並在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對中國如何承接國際外包,從政策層面作建言提示。 第1章作為全文的開篇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前提或規定性下,簡要提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目的以及基本的分析框架。概括總結了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作為選題的獨特意義及分析國際外包這個非一體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的必要性和存在價值。本章也分析了非一體化與產品內分工、公司內貿易、產業內貿易等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第2章是文獻綜述和理論歸納。跨國公司中的國際外包與一體化選擇問題已經成為了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但是,外包業務的產生,相比跨國公司生產和治理的其他方面而言,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方面。而且,國際一體化、國際外包等概念問題,一直沒有一致公認的界定標準,這就造成了企業自身的外包和一體化選擇問題中,還有很多方面的概念需要統一。所以,本章將首先對一些相關的概念問題進行必要的說明,以保證本文研究問題的一貫性。鑒於仍處於發展和演化階段的外包相關概念的複雜多維和非穩態,容易造成理解和分析上的歧異和困難,本章對外包概念進行了詳盡梳理和辨析。本章也分析了國際外包和國際直接投資的關聯與區別,也有意識地將定義置於了企業理論沿革的規定性中。 在明確了相關概念之後,第2章對契約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外包和一體化選擇問題進行分析。在契約理論視角下,現代企業理論和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整合步伐明顯加快,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與國際貿易和投資之間的關係,儼然成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大有取代Krugman收益遞增與不完全競爭理論、 Grossman和Helpman的貿易和內生經濟成長理論之勢,成為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下一個新的研究平台。本章在對國際和中國學界關於生產非一體化特別是國際外包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就生產非一體化和國際外包現象背後的理論根據和歷史沿革,做了全方位的文獻開掘和整理:對交易成本經濟學、產權理論、授權理論、激勵設計理論,以及企業間網路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等分支進行梳理和評析,對比了這幾種分析框架與外包的邏輯關聯性,研究了它們作為國際外包現象解釋工具或研究手段的可行性與局限性,從而為後面的數理模型和實證分析準備好理論淵源。 第3章建立了一個簡單的理論框架,運用以Grossman&Hart(1986)和Hart& Moore(1990)為代表的產權理論剖析了國際外包的動力機制因素。最終產品生產者和中間產品供應商必須付出投資以實現它們之間的合作關係,這種投資是在不完全契約下進行的。把不完全契約理論擴展到開放條件下,假定最終產品生產者(跨國公司)在北方國家,中間產品供應商在南方國家,生產中間產品時,最終產品生產者和中間產品供應商都進行了關係專用性投資,假定最終產品生產者的投資為h,供應商的投資為m,那么事後收益為R(h,m,θ),其中θ∈[0,1]代表了h和m相比的重要性。根據GHM模型得出的結論是,當生產過程中密集使用的是最終產品生產者做出的投資時,一體化就是最優的;反之,當生產過程中密集使用的是中間產品供應商做出的投資時,外包就是最優的。如果把上述模型納入產業均衡模型中就可以得到產業的不同特徵是如何影響跨國公司組織形式選擇的。我們主要考慮中間產品供應商所處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產業規模、勞動密集性指數等對於國際外包這種產業組織形式的影響。 第4章是對國際外包決定因素的一個實證檢驗。第4章首先採用了Hummels等人估算垂直專業化比重的方法,利用中國1992,1997,2000,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對中國國際外包程度也就是平新喬(2006)提出的垂直專門化程度做了分行業測算。然後利用面板數據方法分析了中間產品供應商所處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產業規模、勞動密集性指數等對於國際外包程度的影響。 第5章嘗試從政策層面對中國國際外包發展趨勢的發展作建言提示。試圖提出中國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生產非一體化的政策建議,為中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提供一點建議。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國際生產分工的深化,以及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步伐的加快,中國各個產業參與國際生產分工就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生產非一體化已經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熱點話題之一,國內外學者對其產生的動因、垂直專業化程度的測算以及其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圍繞已開發國家而展開,較少從開發中國家的視角出發對其進行討論與分析。然而,開發中國家在全球生產非一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日益融入國際分工,在生產非一體化中已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垂直專業化程度的變化也將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目前國內關於這方面的文獻仍相對不足,己有研究大多為定性研究,較少結合量化指標對其進行實證研究,這部分研究需要加以深化和完善。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完善國際外包理論,更為清晰、深入地闡明國際外包和外商直接投資之間的關係,從比較全面的角度認識當今國際貿易中的生產非一體化趨勢。雖然生產非一體化這種垂直聯盟的形式已成為常見的跨國合作模式,但學術上以生產非一體化為主題的專項研究卻並不多。以生產非一體化的主要形式外包為例,以往對外包的研究多局限於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方面,或者是企業網路化的一個節點,以直接的經濟因素評價為主,而很少從外包作為一種發包方和接包方之間的契約關係的角度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本文通過結合中國實際的定量分析,提出中國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的政策建議,能為中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促進經濟騰飛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