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是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指導,新華網出品的專題欄目。

基本介紹

出品單位,支持單位,文明中國的事,仁者愛人,蔚藍絲路,杏林春暖,長河載夢,三坊七巷,甲午之殤,文明探源,"國以民為本",岳母刺字,雲岡石窟,“三命而俯”,

出品單位

新華網

支持單位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支持單位: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

文明中國的事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文明中國的事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文明中國的事

仁者愛人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仁者愛人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饒有興趣地翻看《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等書。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仁者愛人

蔚藍絲路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蔚藍絲路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考察調研,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詳細了解漢代北部灣地區對外通商交往史。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蔚藍絲路

杏林春暖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杏林春暖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陽市調研,在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了解張仲景生平和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杏林春暖

長河載夢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長河載夢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長河載夢

三坊七巷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三坊七巷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考察調研,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聽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情況介紹。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三坊七巷

甲午之殤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甲午之殤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區,了解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防務情況和威海衛保衛戰、劉公島保衛戰歷史。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甲午之殤

文明探源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文明探源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文章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文章指出,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讓我們一起“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重回中華文明的“原點”,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

"國以民為本"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國以民為本”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園,詳細了解了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看到牆上印有朱熹的名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他駐足凝視良久。早在2018年6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借用朱熹的這句話,詮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他強調,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國以民為本"

岳母刺字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岳母刺字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講述了“岳母刺字”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從小就看我媽媽給我買的小人書《岳飛傳》,有十幾本,其中一本就是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雲岡石窟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雲岡石窟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來到雲岡石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石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命而俯”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正考父“三命而俯”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述了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很有感觸。我們的幹部都是黨的幹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正考父“三命而俯”
【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
正考父是孔子的遠祖,曾輔佐過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官至上卿,德高望重。在他任上,宋國崇德法、尚禮義、倡廉儉、戒奢靡、重農桑、修水利,國力日益強盛。但官位越高,正考父越是謙恭,修身愈嚴,律己愈苛。
為了惕厲自儆並教育子孫,正考父特意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說,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靠牆走。生活中只要有這隻鼎煮粥餬口就可以了。“僂”“傴”“俯”三個動作層層遞進,也體現出正考父權重愈慎、位高愈謙的高度自律和對權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凍的敬畏之心。千百年來,正考父作為嚴以修身、恭儉從政、忠義傳家的典範,一直受到後人敬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