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玉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71
- 職業:曲藝家
- 主要成就:西河大鼓創始人
- 性別:男
人物介紹
趙玉峰自幼在家鄉受著鼓曲藝術的薰陶,酷愛這民間藝術,又加幼年時,曾隨母親和哥哥流落天津,學唱過京韻大鼓,更使他對鼓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0歲時,趙玉峰在家鄉向堂兄趙雙印學唱小北口西河大鼓,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由於他天資聰慧,又能刻苦鑽研,藝業長進很快,第二年便能隨堂兄趙雙印四處賣藝了。
十六七歲時,在家鄉已經小有名氣,受到同行和鄉親們的讚譽。
主要事跡
徒步進京
在那時,從保定到北京需要好多盤纏。可是,他們每天賣藝所得,剛夠吃飯、住店,一點積蓄沒有。他們決定徒步進京,邊走邊賣藝。
到北京後,趕忙去藝人集聚的天橋。鼓板一響,人們便漸漸地圍攏過來,趙玉峰唱得很起勁。但是,由於他們不會賣“關子”,等到打錢的時候,人們都走光了。趙玉峰一直唱到傍晚,掙來幾個錢還不夠還饅頭帳的。
一天晚間,趙玉峰來到天橋茶社門前,見海報上寫的是群福慶先生說評書《施公案》。趙玉峰往屋裡探頭一看,見裡邊燈火通明,還沒開書呢,已經高朋滿座了。同樣是說書的,自己連飯錢都掙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因為沒錢進去聽書,就跟幾個人在外面一塊偷聽。
看人家口齒伶俐,吐字清晰,滿口京音,書中的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交待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自己呢,一口鄉間土話,單憑一個勁地傻唱,難怪書客說聽不懂是啥玩藝兒。
再看人家的形體動作,不溫不火,恰到好處,而自己則是一個勁兒地瞎折騰,總而言之,藝不驚人!
經過了解,得知這位說《施公案》的評書藝人.祖籍北京,是“餑餑吳”家的後代,到他這,己經是第六代評書藝人了。當時,群福慶的評書在北京轟動一時,特別是《施公案》一書,更是大受歡迎。
趙玉峰暗下決心,自己要從頭學起,每天來窗外“偷”書,從不間斷。
整整一個冬天,趙玉峰囫圇半片地記下了這部書,並把它改編成了西河大鼓。王樹海不僅幫助他琢磨腔調,還是他的第一個聽眾,直到他點頭滿意為止。
由於趙玉峰的刻苦努力,勇於創新,終於把群福慶的全部《施公案》改成了西河大鼓,提高了西河大鼓的藝術表現力。
再到天橋去演出,一下就轟動了,從此,西河大鼓便在北京城裡站住了腳。
尊師敬藝
西河大鼓在天津轟動之後。趙玉峰又想到關外闖闖。九一八事變前的一個夏天,趙玉峰同弦師一道來到了撫順千金寨,在聚和軒茶社演出《雙鏢記》。海報貼出之後,觀眾踴躍,不論晴天雨天,只要開書,便座無虛席。
有一天,剛剛散場,書客還沒走完,只見一個陌生人走上書台,對趙玉峰一拱手說:“趙老闆,辛苦辛苦,我是久仰大名啊!”
趙玉峰見來人50多歲,慈眉善目,穿一件白綢子大褂,說話彬彬有禮,急忙笑臉相迎。
說話間,茶社掌柜的過來介紹說:“趙大哥,你不認識他嗎?這位就是北京城鼎鼎大名的梁先生,梁殿元。”
趙玉峰一聽“梁殿元”這3個字.非常高興,走下書台,親手給梁殿元搬行李,並請他到自己家吃住。
一向愛才的梁殿元,見他如此虛心,便說:“我有兩部書,一部是《大隋唐》,一部是《鐵冠圖》,如果你願意學,我把兩部書都給你。”
趙玉峰一聽更是喜出望外,久聞《大隋唐》是部好書,扣子緊,熱鬧,自己早就想學,怎奈投師無門。又加這部書故事情節複雜,書中人物眾多,自己學困難太大。今天,梁先生慷慨傳授,實實難得。想到這,他向梁殿元深鞠一躬,表示感謝!
梁殿元說評書《大隋唐》的海報一貼出,聽眾盈門,場場客滿。趙玉峰是每場必到,越聽越覺得好。人物、故事都不一般,比起自己的《雙鏢記》來,高出一大塊。
在撫順,梁殿元的《大隋唐》整整說了半年多,趙玉峰一場沒落,全部聽完。他吸收了評書“表”和“白”的優點,改變了自己重“唱”不重“白”的老習慣,書藝大有長進。
梁殿元見趙玉峰強聞博記,好學上進,接著又把全部《三俠五義》傳授給了他。趙玉峰學會之後,都改成了西河大鼓,頗受聽眾好評。
兩年之後,趙玉峰離開東北返回天津,聽眾仍然踴躍。正在他演出紅火之際,接到梁殿元從瀋陽給他寫去的信,信中說,他在瀋陽要說評書《大隋唐》,叫趙玉峰去聽。
趙玉峰接信後,不顧每天的高額收入,立即終止說書,馬上趕奔瀋陽。在瀋陽,他白場聽梁殿元的《大隋唐》,晚上聽另一位評書演員潘成立的《三俠五義》。
這次聽梁殿元的《大隋唐》,他著重記了書中的詩詞贊賦,又有許多新的收穫。
從潘成立的《三俠五義》中,學到了許多短打書的長處。趙玉峰把這些都揉進了西河大鼓,極大地豐富了西河大鼓。
先後整整四個月,趙玉峰只花不進,把幾年來的積蓄都花光了,有些衣服也當出去了。
儘管如此,趙玉峰毫不懊悔,因為他學到了許多難以學到的東西。後來,這兩部書成了他的“看家書”,走到哪裡演到哪裡,在哪演出都受歡迎。
博採眾長
這一天,趙玉峰剛剛說完書,弦師在收拾弦鼓,趙玉峰正在喝茶潤嗓子,這兩個人走上書台來到趙玉峰面前,其中一個自我介紹說:“我是唱京戲的,叫高福安,請你明晚去看我們的京戲《伐子都》。”
趙玉峰點頭稱謝。第二天,他真的去看了京戲《伐子都》。看後使他驚嘆不已,心想:看人家一舉一動,一招一式,把人物心理活動表現得入木三分,這使趙玉峰受到很大啟發。他想:西河大鼓的表演,為什麼不可以加進一些戲曲的身段呢?
他決定虛心向京戲學習,把戲曲中的身段功夫化到西河大鼓中來。從那以後,他有時間就去觀摩高福安的京戲,虛心向他求教,並與高福安結為異姓兄弟。
由於趙玉峰虛心好學,高福安每天教他戲曲知識,生、旦、淨、末、醜等行當,每個行當有什麼特點,以及“唱、做、念、打”等等。高福安還邊說戲,邊示範動作,趙玉峰刻意模仿,一絲不苟,學來之後再反覆琢磨,將其融化。
就這樣,整整學習了一年多,趙玉峰的身段表演大有長進。
著名京韻大鼓演員白鳳鳴,看了趙玉峰的西河大鼓之後,感慨地說:“趙老兄的身段,可以與鼓王劉寶全並駕齊驅!”
二次進京
這是西河大鼓“五世同堂”的一次盛會,趙玉峰一到駐地,演員們立刻圍上前來,有的叫師爺,有的叫師傅,有的叫師叔、師大爺,大家齊聚一堂,暢敘友情,交流書藝。
會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又特邀趙玉峰等幾位老人去北京傳授書藝。年近古稀的趙玉峰再次來到北京,心中有說不出的苦辣酸甜。
回想起48年前,他感慨萬千。
在座談會上,趙玉峰高興地重新操起鼓板,演唱了一段《漁夫恨》,人老了,牙齒脫落了,但雄姿不減當年,在同行和專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趙玉峰一生收過的徒弟無數,著名的有田蔭亭、趙書棋等,專攻西河大鼓短段的馬增芬也曾向他學過藝,因而趙派西河大鼓,在北京、天津、河北、東北各地影響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