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子冠》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左丘明所創作的散文,這篇文章出自《國語》。記載了趙文子加冠典禮的一些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趙文子冠
-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左丘明
- 作品出處:國語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趙文子冠(1),見欒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莊主(2),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
見中行宣子(3),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
見範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4),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襖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
見郤駒伯(5),駒伯曰:“美哉!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
見韓獻子,獻子曰:“戒之,此謂成人。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始與不善,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產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糞除而已,又何加焉。”
見智武子(6),武子曰:“吾子勉之,成、宣之後而老為大夫(7),非恥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夫宣子盡諫於襄、靈(8),以諫取惡,不憚死進,可不謂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納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濟。”
見苦成叔子(9),叔子曰:“抑年少而執官者眾,吾安容子。”
見溫季子(10),季子曰:“誰之不如,可以求之。”
見張老而語之(11),張老曰:“善矣,從欒伯之言(12),可以滋;范叔之教(13),可以大;韓子之戒(14),可以成。物備矣,志在子。若夫三郤(15),亡人之言也,何稱述焉!智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
作品注釋
(2)莊:趙文子的父親趙朔,莊是他的諡號。
(4)工:樂師。
(5)郤駒伯:即郤錡,晉國的卿。
(6)智武子:晉國的卿。
(7)成:指趙成子,趙文子的曾祖趙衰。宣:指趙宣子,趙文子的祖父趙盾。
(9)苦成叔子:即郤犫。
(10)溫叔子:即郤至,晉國的卿。
(11)張老:張孟,晉國大夫。
(12)欒伯:指欒武子,名書。
(13)范叔:指範文子,名燮。
(14)韓子:指韓獻子,名厥。
(15)三郤:即郤駒伯郤錡,苦成叔子郤犫,溫叔子郤至。
作品譯文
趙文子舉行了加冠典禮後,去拜見欒武子,武子說:“美啊!以前我趕上做你父親莊子的副手,他外表很美,但華而不實,請你努力講求實效吧!”
去見中行宣子,宣子說:“美啊!可惜我老了。”
去見範文子,文子說:“現在你可要警惕啦,賢明的人受到寵愛而更加警戒,智慧不足的人因為得寵而驕傲起來。所以振興事業的君王獎賞那些敢於進諫的臣子,而貪圖享樂的君王卻懲罰他們。我聽說古時候的君王,在建立了德政之後,又能聽取百姓的意見,於是叫瞎眼樂師在朝廷上誦讀前代的箴言,在位的百官獻詩諷諫,使自己不受蒙蔽,在市場上采聽商旅的傳言,在歌謠中辨別吉凶,在朝廷上考察百官職事,在道路上詢問毀譽,有邪曲不正的地方就糾正過來,這一切就是警惕戒備的全部方法了。先王最痛恨的就是驕傲。”
去見郤駒伯,駒伯說:“美啊!但是壯年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多得很哪。”
去見韓獻子,獻子說:“要謹慎警戒啊,這就叫做成人。成人的關鍵在一開始就要親近善人。一開始就親近善人,善人再推薦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沒法到自己身邊了。一開始就親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進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沒法到自己身邊了。這就好像草木的生長一樣,各以其類聚在一起。人戴上冠冕,就如同宮室有了牆屋,只是去除污穢、保持清潔罷了,其他還有什麼可增益的呢?”
去見智武子,武子說:“你好好努力吧!作為趙成子、宣子的後代,老大了還在做大夫,這不是恥辱嗎!成子的文才,宣子的忠心,難道可以忘記嗎!成子通曉前代的典章,用來輔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終於執政,這能說不是文嗎!宣子在襄公、靈公時盡心諫諍,由於強諫而被靈公所憎恨,還是冒死進諫,這能說不是忠嗎!你好好努力吧,有宣子的忠心,同時加上成子的文才,事奉君王就一定能成功。”
去見苦成叔子郤犨,叔子說:“年少而當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見溫季子郤至,季子說:“你比不上別人,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
去見張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話告訴了他。張孟說:“好呀,聽從欒伯的話,可以使自己不斷進步;聽范叔的教誨,可以恢弘自己的德行;聽韓子的告誡,有助於你成就事業。條件都具備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於三郤的話,是使人喪氣的言論,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智子的話說得對呀,是先人的恩澤庇護滋潤著你啊。”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出自《國語》。《國語》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通過各有風格、各有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國語》的寫作風格以記實為主,注重客觀描寫,它不像《左傳》、《史記》那樣,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場之類的評語,而是通過客觀具體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細細品味,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用語言記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這些特色在《趙文子冠》一文中體現明顯:作者如實記錄了趙文子加冠後各位大夫對他的進言,每個大夫的演說角度各異,隱約透出各自的性格及思想,這種以言寫人的手法用得很精到,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