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溯源
明朝洪武年間趙氏立村,後來,趙氏全家遷徙他鄉,易稱今名。現有姓氏為宋、秦、王、劉、李、韓、吳共7個姓氏,240戶,885口人,均為漢族。
明清兩朝均屬仁壽鄉降疃社;民國期間屬第七區降疃鄉;解放後,屬第十區蒲溝鄉;1957年屬第十區接家河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大關人民公社管;1984年社改鄉後,屬蒲溝鄉;1993年撤鄉並鎮,屬大關鎮;2007年與蔣峪鎮合併為沂山鎮,2015年重新劃為蔣峪鎮屬之。
地理位置
位於臨朐縣城東南34公里,蔣峪鎮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處。東臨安丘市大盛鎮丁家溝村,北與昌樂縣白塔鎮東前韓村接壤,西北與昌樂縣白塔鎮東前河也村相臨,西與昌樂縣白塔鎮的池子村相近,西南是本鎮的接家河村,東南有安丘市大盛鎮龍王廟村,北有碧水長流的汶河,南有風景秀麗的七寶山。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呈東西長方形狀。
水利資源
水利建設方面,1977年在村西修建揚水站1座,後來又在村東南修建小型水庫1座,稱作東溝水庫。本村現有大口井3眼,噴灌水泵65部,蓄水池6個,水澆地占總耕地面積的45%以上。
基礎設施
1986年全村通電,戶戶用上了電燈,現戶戶用上了有線電視,90%的用戶安上了電話,1985年新村規劃以來,現已修通了村里兩條南北大街,2007年又在村西修硬化路1條,取名“致富路”。85%的農民按新村規劃標準建起了新房。
1968年設立村衛生室,配備醫務人員1人,現有衛生室1處,醫務人員1人。目前,全村90%的農戶都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
2016年村內三條南北道路硬化,從此村內擺脫了進不了車的尷尬,南北暢通。
農業經濟
全村耕地1500畝,多屬丘陵沙石山地,俗稱:南嶺、北嶺、東北嶺、鳳凰頂、下河、東溝、北溝、西南嶺、狼家溝、圈子崖,泉子溝等。原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穀子、高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立足當地資源,調整種植結構,在保證小麥、玉米、地瓜等主要農作物的基礎上,注重發展種植經濟作物,改為種植花生、黃煙等經濟作物,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50%以上。
家庭養殖業,以傳統圈養豬、牛、羊為主。2004年該村在多方籌集資金的基礎上,新挖吃水井1眼,隨後,兩委成員帶領全體村民架設電纜、鋪設管道,終於使全村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問題。在傳統養殖豬、牛、羊的基礎上,2005年開始新上養雞大棚2個,養鴨大棚4個,養奶牛48頭,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條件,由於措施得力,正常年份戶均收入10000元以上。
工商服務業,以建築、運輸、農產品加工、農田耕播、農機具維修為主,從業者20戶,擁有轎車3輛、汽車3輛、麵包車5輛、農用三輪車5輛、12馬力拖拉機5台,手扶拖拉機60台、脫粒機4台,粉碎機4台、花生點播機5台、扣膜機50台。
歷任領導
建國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秦致貴(1958年—1965年),王恩豐(1966年—1977年),宋紀長(1978年—1983年),宋廣洲(1984年至今)。
建國後擔任農業合作社主任、大隊長、村委會主任的有:王世江(1984年—1985年),李德春(1986年—1988年);秦清漢(1989年—2004年),宋廣洲(2005年—2010年);王傳會(2010年至今)
重大歷史事件
村中人才輩出,自解放以來,全村共考出本、專科生28人;宋廣起同志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任營教導員,轉業後到淄博市張店區擔任工商局黨委書記等職。
1954年農曆4月27日下午2點鐘,天突然下起了冰雹,小麥等即將收穫,結果被冰雹砸得全部絕產,花生、地瓜、穀子、高粱等農作物砸了個土平。
2016年在村長王傳會、村民秦良俊、村民宋廣華等組織下,舉行村內愛心路募捐,對村內三條南北道路進行硬化,從此村內擺脫了進不了車的尷尬,南北暢通。
地圖信息
地址:濰坊市臨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