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
簡介
在明代火器發展史上,湧現過一大批對火器生產、製造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他們對火器的發展和進步的影響不可低估。
明神宗萬曆年間的趙士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對多種火器加以改造,經他改造過的火器更加實用,殺傷力更強。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 年),趙士禎仿西域魯密銃製成新式火槍,改良了發火裝置,在槍床的尾部裝上了鋼刀,近戰時作斬馬刀用。同在這一年,趙士禎還發明了迅雷銃,其特點是轉輪發射。還是在這一年,趙士禎參照西洋鳥槍和佛郎機製成掣電銃。這種火槍採取後裝子銃式,共有 5 個子銃,各 6 寸長。子銃事先裝好,作戰時輪流裝入槍管中發射,射擊速度明顯加快。
生平
趙土禎胸懷大志,才兼文武,善書能詩,喜談兵事。一次,游寓京師,偶然題詩於扇上,扇為宦官所得,進獻神宗皇帝,深受讚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以善書徵,授鴻臚寺主簿”。
士禎生長於海濱,少經倭患,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御倭將領。萬曆二十四年他在溫州籍游擊將軍陳寅那裡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一個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特意登門求教。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士禎蒐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萬曆二十五年,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製,京營官員又來向他請教,他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在奏疏中他表示“於金坐散而不顧"),並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製,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首批共製造了十餘架。士禎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此後士禎不斷精益求精。萬曆二十六年進呈的迅雷銃只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萬曆三十年六月,士禎研製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門外西城下進行試驗。試驗由刑部尚書蕭大亨主持,參與其事的還有兵部、工部等部門的官員。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土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的當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報告還請求皇帝對士禎“朝夕講究,殫力傾資製造利器,用備不虞”的事跡給予嘉獎。
之後,士禎又借鑑日本人使用的大鳥銃發明了“鷹揚炮”,這種新式火器具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優越性能,勝過了日本的大鳥銃。他還發明了“火箭溜”,這一發明,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