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向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劇
- 作者:馬向東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定價:22.6 元
- ISBN:9787505957794
《越劇》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向東。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56,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
越劇(尹派),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紮根於福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尹派藝術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當時越劇名家雲集上海,各領風騷,尹派藝術即在這激烈競爭的氛圍中脫穎而出,日臻成熟。它有力地推動了越劇的革新,為越劇從以花旦為主要行當到以小生為主要行當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
越劇,是中國戲曲第二大地方劇種。越劇竺派藝術則是已故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先生所創立。越劇竺派藝術的形成和被公認集中表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文化特徵 竺水招生性淡泊,儒雅大度。唱腔質樸穩健,音色寬厚圓潤,清新流暢,剛柔並濟,在眾多越劇流派中別具...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越劇的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在演唱方法上則通過發聲、音色以及...
越劇〔張(雲霞)派〕,福建省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越劇〔張(雲霞)派〕是由張雲霞創立的花旦流派,具有小腔豐富、變化靈活、婉轉柔和、華麗多姿,擅用多種裝飾音加以潤腔等藝術特色,尤其擅長“尺調腔·慢板”。 2017年1月11日,“越劇〔張(雲霞)派〕”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
越劇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出現的越劇名角的合稱,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戀》而得名。1947年夏,為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發展越劇,其十人舉行聯合義演,同台演出,轟動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名單 尹桂芳、...
越劇四大名旦又稱“三花一娟”,是指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四人。“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劇“四工腔”時期的代表人物,對越劇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她們並稱為越劇的“四大名旦”。解放以後,越劇旦角後起之秀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以其戲路開闊、表演細膩動人而脫穎而出,成為越劇界的第二代“...
越劇(漢語拼音為 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
越劇劇目《家》,乃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新編現代越劇《家》,是上海越劇院為慶賀我國當代文學巨匠巴金百年誕辰耳精心策劃、製作的一部成功劇目。該劇2003年12月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次年參加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作品沒有走從現成的電影或舞台作品移植的捷徑,而是從越劇本體和戲曲要求出發,儘量減少頭緒,精簡出場...
越劇《西廂記》,有人稱其為越劇四大經典劇目之一,是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經典劇目。該劇是根據元人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改編而成,講述唐貞元間書生張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的故事。該劇以歌頌鶯鶯和張珙的純真愛情和掙脫封建禮教桎梏的反抗精神為主,台詞保持原著...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原名尹喜花,出生於浙江新昌。中國越劇女演員、工小生、曾任上海、福建芳華越劇團團長,上海老閘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黃浦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福建分會副主席、是“越劇十姐妹”之一、越劇尹派藝術創始人、被稱為“越劇皇帝”。1929年,...
溫州市越劇團始建於1951年,歷代曾湧現出一批在越劇界享有一定聲望的知名表演藝術家和編創人才;是中國越劇界頗有影響的浙江省一級劇團。劇團簡介 溫州越劇團,也稱“溫州市越劇團”。始建於1951年,是越劇界頗有影響的浙江省一級劇團。歷代曾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員和編創人員。至2003年底劇團有國家一級藝術人員8人;...
樓台會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中的其中一段。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樓台會被描繪得非常逼真而且感人;另外越劇《樓台會》更是膾炙人口之作。故事簡介 祝英台的父親家書招祝英台歸家,英台與梁山伯十八里相送到長亭。臨別時祝將“九妹”(其實就是指自己)許配給梁(屬於私訂終身),約定梁在乞巧之日到祝家...
張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幼年曾學京劇,後改演越劇,她在繼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張派藝術。張雲霞表演戲路開闊,專長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張派唱腔清麗委婉、韻味深長。簡要介紹 張雲霞童年時曾學習京劇余派鬚生戲,1946年加入雪聲劇團後,受袁派藝術薰陶,初期模仿...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該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於此;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1990年建成...
成立於1952年。成員系“虎風越劇團”撤銷後的部分演職員。主要演員有小旦吳燕麗、張麗雲、魏水雲,小生李琴飛、葛少華,小丑劉寶寶、喇叭花,老生俞少芳、金賽芳等,錢秋卿老師傅為團長。為加強陣容擴大影響,聘著名票友上海人葉雲珍助陣。除上演傳統老戲外,還演出新戲《黃金夢》、《北地王》、《李師師》、《銅雀...
金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金採風創立的越劇旦角藝術流派。擅長青衣花衫併兼演花旦的金採風是一位風采別具的性格演員,她的唱腔繼承袁雪芬流派,並吸收了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華,音色圓潤,味濃情摯,自成一格。金採風原工小生,因唱電台而露名聲,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
《越劇經典唱段100首》精選了越劇廣為流行的100個唱段,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名劇選段”,選編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五大名劇的主要唱段;第二部分為“獨唱名段”,選編了各劇目中可以單獨表演並深受戲迷喜愛的名段;第三部分為“對唱名段”,選編了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對唱唱段。作品目錄...
賣油郎,越劇傳統劇。見李玉《占花魁》傳奇,《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及《今古奇觀》第三十九回。川劇、紹興文戲、湘劇、秦腔、河北梆子、滇劇、評劇均有此劇目,楚劇有《酒醉花魁》。1982年紅楓、傅駿根據小說《今古奇觀》第39回“賣油郎獨占花魁”和同一題材的傳統劇目改編。寫宋朝賣油郎秦鐘,為...
越劇服裝(yueju fuzhuang),越劇在傳統戲和新編歷史戲中常用的舞台演出服裝。服裝介紹 作為新興劇種的越劇,在剛進入大城市時,演出大型劇目,採用的是傳統的戲衣。20世紀40年代,越劇演員同一些從事編劇、導演、音樂和舞台美術工作的知識分子合作,開始對越劇進行改革,其中包括採用燈光、布景和改革服裝。服裝特點 在...
趙志剛,男,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越劇男演員、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杭州市文聯副主席、戲劇家協會主席。1974年考入上海越劇院學館,初習老生,後工小生。曾任上海市政協第十、十一屆委員,上海...
1949年12月在縣文化館的組織下新昌縣越劇團成立,1978年,新昌縣越劇團重新恢復,由何月卿任團長將原來的女子越劇改為男女合演。1979年至1980年,劇團從男女合演,直至恢復女子越劇。1980年秋,因原有行政、業務領導退休改由潘德軍任團長,進行內部組織整頓,以及開辦越劇訓練班等工作。1987年,越劇調腔合併成立“...
《梁祝》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百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將在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推出的越劇。《梁祝》延續了小百花團女子越劇的表演樣式,用全女班演繹具有獨到中國文化特質的人文情懷故事。歷史沿革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作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常被改編成不同的越劇劇目。此版《梁祝》總時長壓縮至80分鐘左右,共分...
《中華戲曲·越劇(一函二冊)》是應志良創作的越劇。內容簡介 在我國戲曲劇種的百花園裡,越劇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劇種,但卻取得輝煌的成績,如今已成為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地方性大劇種。本書通過大量歷史資料,向讀者展示了富有傳奇經歷的越劇發展的歷史和其精彩的藝術世界。越劇的史料極為豐富,作者在...
吳素英,1967年生,浙江紹興人,中國越劇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0年,出演楊潔指導;六小齡童、崔景富、遲重瑞、劉大剛等人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續集》,在劇中飾演“村女”。1983年進紹興戲曲培訓班,1986年為紹興小百花越劇團演員。1990年在繼承呂派藝術基礎上,先後塑造了...
張派是由張桂鳳創立的越劇老生流派。張桂鳳是越劇歷史上著名的“十姐妹”之一,為越劇老生行當的成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為數代越劇演員擔任配角,被譽為“越劇老生泰斗”。簡要介紹 張桂鳳15歲時入嵊縣招龍橋科班學戲,拜袁曾燦為師,工老生,兼習花臉等。1941年到上海,在東安越藝社任頭肩老生,拜紹劇名演員...
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婺劇,俗稱“金華戲”。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衢州 、麗水、臨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是高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源於亂彈的紹劇及出自紹興文戲的越劇均得到長足發展。著名戲名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分支類別 越劇 清同治年間(1862~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