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創新與實踐

《超大型城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創新與實踐》是由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胡國俊、高魏、許偉、邵一希、張洪武、范宇、朱蕾、張群、張瑋、曹操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大型城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創新與實踐
  •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胡國俊、高魏、許偉、邵一希、張洪武、范宇、朱蕾、張群、張瑋、曹操
  • 等級:二等
  • 獲得序號:2017003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2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簡介
“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要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體櫻燥兵生態安全格局。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面臨空間擴地蜜良張與用地結構失衡、土地資源短缺與低效利用並存、生態質量下降等問題,提出以國土資源利用方式轉變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空間治理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上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創新理念,探索了國土空間劃分的技術方法、管控措施和政策路徑,為各類空間規劃編制及國土空間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1、犁戶淋率先提出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戰辣駝新理念。針對上海資源環境緊約束和城市轉型發展的特徵,創新性提出了“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新理念,包括國土空間上的底線約束姜滲、國土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與內涵提升、管理上的彈性適應,豐富了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國土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內涵。
2、探索了生態基底反向約束與城市發展戰略正向引導相結合的國土空間劃分方法和用途管控措施。研究統籌協調視角下的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劃分方法,在農業空間方面,研究了多目標基本農田立地條件、農用地複合利用模式及“監測評估-整治建設-追溯共享”的農用地全過程動態管理體系;在生態空間方面,提出了以重要生態空間識別和生態功能提升為支撐的生態空間劃分方法及分級分類的用途管制措施;在城鎮空間方面,研究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城鄉空間最佳化戰略導向下的城鎮空間劃分方法及城鎮空間內外差異化管控。
3、研究濱江沿海岸線功能特性,促進陸海資源統籌利用。開展內陸-岸線-灘涂資源空間聯動評價,構建了覆蓋地質環境條件、區位條件、交通可達性和生態敏感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岸線功能劃分,提出濱江凶巴企贈沿海生產岸線比例控制在40%以內及岸段轉型利用的指向性建議。
4、以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為目標,探索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實施路徑。研究建立“兩規融合、多規合一”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和“3+X+Y”控制線體系,深化建設用地減量化的政策體系,創新性提出國土空間實施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等機制。
5、項目成果推進了上海規劃體系創新和國土資源管理政策出台,積累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經驗對全國具有示範借鑑作用。研究成果提出的農業、生態和城鎮空間劃分方法和管控措施已套用於《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調整方案》、《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已上報國務院)編制和“新三線”劃示工作。項目提出的規劃體系建議和成果內容要求已納入浦東新區和郊頁悼囑區、新市鎮規劃審批管理檔案和技術規程。項目中土地利用流量管理研究成果轉化為建設用地減量化和土地利用年度計畫管理政策,其衍生的“超級增減掛鈎”為上海乃至全國國土資源管理創新提供示範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