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國土空間複合利用關鍵技術與套用

《超大城市國土空間複合利用關鍵技術與套用》是由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方國安、代兵、范華、王寒梅、史玉金、張群、 徐小峰、郭興傑、王瑤、聶琛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大城市國土空間複合利用關鍵技術與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方國安、代兵、范華、王寒梅、史玉金、張群、 徐小峰、郭興傑、王瑤、聶琛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1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0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國土空間複合利用是以“功能複合、彈性適應、時序調節、集約高效、生態可持續”為目標,將區域所需的各類功能在同一空間、不同時序內系統結合的一種利用方式。本項目圍繞國土空間複合利用的理論內涵、評價技術、規劃管控與用地標準、保障政策與示範套用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上海乃至同類城市實現更高水平的國土空間治理、更高效率的國土資源利用起到技術支撐與示範作用。
1、首次提出了“空間-功能-時序”多維度、“區域-街坊-地塊”多尺度的超大城市全域空間複合利用新概念與新體系。圍繞城鎮空間、鄉村空間、生態空間的多功能系統耦合,首次提出了“空間-功能-時序”多維度的國土空間複合利用概念;將研究思路從節約集約用地拓展為國土空間功能的系統性結合與多樣化組織,將複合利用評價技術與管控技術研究覆蓋到“巨觀(區域)-中觀(街坊)-微觀(地塊)”多尺度,形成了“戰略目標-基本導向-目標對象-技術框架-手段措施-保障政策-管理體制”全過程的國土空間複合利用研究架構體系。
2、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建立了“現狀程度+底線約束”的國土空間複合利用評價體系,為科學合理劃定複合利用功能分區、政策分區奠定科學基礎。基於多源數據分析框架和空間可視化技術,構建多維綜合視角下的超大城市國土空間複合利用現狀評價體系。圍繞底線約束條件,構建了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城鄉土地多功能利用下的生態環境風險評價體系,支撐不同功能用途、不同開發強度、不同垂向深度的國土空間複合利用,為超大城市國土空間高強度、多功能、可持續複合利用提供技術保障與決策支撐。
3、構建了“功能分區-用途分類-標準引導”的規劃管控技術與用地標準體系,彌補了國土空間複合利用研究與管理的技術短板。基於國土空間複合利用評價監測成果,劃分了功能分區及彈性預留空間,實現時空維度的複合利用。基於生態服務價值與生態格局安全度,測度生態用地、岸線資源複合利用規模潛力、布局與時序。按照地質環境特徵的地下空間分區利用思路,探索建立了上海市域立體化的空間用途管制模式。首次提出“綜合用地”用途內涵及其差別化的主導功能、附屬功能比例、公共服務配套等管控機制。構建了規劃土地融合的節約集約建設用地標準體系.
4、初步建立國土空間多功能、分時序複合利用的政策制度體系及示範套用。提出的綜合用地、地下空間出讓、農林水生態空間實施機制以及鄉村土地多功能利用等政策建議,已轉化為《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本市全面推進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若干意見的通知》、《關於推進本市鄉村振興做好規劃土地管理工作實施意見(試行)》、《上海市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規定》、《關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用地規劃和土地管理的試點意見》等重要檔案,指導自貿區、重點區域及全市實踐套用,為上海乃至全國探索國土空間提質增效提供先行示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