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獴

赤獴

赤獴(學名:Herpestes smithii):是食肉目、獴科獴屬的一種動物。該物種頭體長40-45 厘米,尾長36厘米。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體重為2.2 千克; 雌性體重約1.2千克。 尾巴約占體長的75-90%。皮毛顏色呈紅褐色且粗糙,後軀較長,但身體其他部位較短。赤獴與印度灰獴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但區別在於赤獴的體型稍大,尾巴末端呈黑色。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包括乾旱森林、乾旱荊棘區和受干擾的森林,也有個體生活在開放乾旱地區和隱蔽在稻田中。白天和晚上都在狩獵。偶爾會爬到樹上,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上度過。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和斯里蘭卡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獴
  • 拉丁學名:Herpestes smithii
  • 別名:紅貓鼬、金棕櫚果子狸
  • 外文名:Ruddy Mongoose
  • 同義學名:Urva smithii (Gray, 1837)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獴科
  • 獴屬
  • :赤獴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ray, 1837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在斯里蘭卡,赤獴被僧伽羅語稱為“mugatiya”。通常被認為是不可馴服的動物和害獸。這種動物是斯里蘭卡特有的一種獴科動物,因其外觀和顏色,也被稱為“圓桶”(hotambuwa)。

形態特徵

赤獴的皮毛顏色呈紅褐色且粗糙,後軀較長,但身體其他部位較短。該物種頭體長40-45 厘米,尾長36厘米。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體重為2.2 千克; 雌性體重約1.2千克。 尾巴約占體長的75-90%。赤獴與印度灰獴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但區別在於赤獴的體型稍大,尾巴末端呈黑色,並延長5-8厘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包括乾旱森林、乾旱荊棘區和受干擾的森林,也被記錄在僻靜的稻田和相對開闊的田地,但數量較少。該物種地理分布廣泛,從印度北部和西部平原的乾旱地區到印度南部的高海拔,以及人類主導的農業景觀中的各種植被類型中。在印度南部的海拔範圍為50-2,200米。

生活習性

赤獴主要是在森林中活體的動物,更喜歡偏僻的地方。它們像其他獴屬動物一樣,白天和晚上都在狩獵。它們至少偶爾會爬到樹上,但顯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上度過。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和斯里蘭卡。
赤獴
赤獴分布圖

亞種分化

赤獴(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赤獴指名亞種(印度亞種)
Herpestes smithii smithii
Gray, 1837 Gray, 1837
2
赤獴尼泊爾亞種
Herpestes smithii thysanurus
Wagner, 1839
3
赤獴斯里蘭卡亞種
Herpestes smithii zeylanius
Thomas, 1921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被IUCN列為最不受關注的物種,因為它分布廣泛、數量眾多,而且它不太可能以接近被列為受威脅類別的資格所需的速度下降。棲息地喪失和退化以及狩獵對種群的影響尚不清楚,但種群的下降速度不太可能足以達到近危狀態。該物種不僅地理分布廣泛,而且還出現在從印度北部和西部平原的乾旱地區到印度南部的高海拔(2000米以上)以及人類主導的農業景觀中的各種植被類型中。全球赤獴種群似乎沒有受到重大威脅,包括當地部落的狩獵和誘捕的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