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朱雀

赤朱雀

赤朱雀(學名:Agraphospiza rubescens):為燕雀科朱雀屬的鳥類。體重17-23克,體長135-155毫米。是一種中等體型而色深的朱雀雄鳥:體多緋紅色,無眉紋,具兩道紅色的翼斑,背及頂冠紫栗色,頭頂、上背或胸上無縱紋。雄鳥頭為赤紅色。眉紋為赤紅色。喉為橄欖色。上體為紅褐色。胸為橄欖色。翅有一對粉紅色斑紋。腹部為灰色。腰為赤紅色。尾下覆羽緣為白色。雌鳥上體為橄欖褐色。喉為橄欖褐色。胸為橄欖褐色。腹部為灰色。腰為紅色。尾上覆羽為紅色,尾下覆羽緣為白色。

高山森林鳥類,一般生活於高山森林、喜在開闊地區以及也在針葉林和灌木叢中。以雜草種子為食。常營巢於高山多岩山谷灌叢中。分布於尼泊爾、錫金、印度以及中國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赤朱雀額、頭頂、枕和後頸鮮紅色,頭側、眼先和一條不明顯的貫眼紋褐色混雜有紅色,頰、耳羽玫瑰紅色。背、肩膀紅褐色無縱紋,腰和尾上覆羽鮮紅色,兩翅和尾褐色羽緣紅色,翅上覆羽基部褐色,端部紅色在翅端形成兩道紅色翅斑。頰、耳覆羽、頦、喉玫瑰紅色,在胸和兩脅逐漸變暗並雜有褐色或煙褐色,腹中央灰色或近白色,尾下覆羽灰褐色或淡煙褐色,羽緣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羽緣沾黃褐色。
雌鳥上體暗褐色或橄欖褐色、無縱紋或微具極不明顯的暗色縱紋,頭頂、腰和尾上覆羽沾棕呈棕褐色,兩翅和尾沾紅。下體羽色較淡呈灰褐色或菸灰褐色,無縱紋,腹中部灰色,尾下覆羽菸灰色或褐灰色而具棕白色羽緣,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腋羽羽緣赭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淡角褐色,下嘴較淡和黃,腳淡褐色或角褐色。
相似種暗色朱雀雄鳥具寬的暗褐紅色貫眼紋和胸帶,雌鳥上體具暗色縱紋,胸不為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8-23克,♀17-22.5克;體長♂135-155毫米,♀135-150毫米;嘴峰♂11-14毫米,♀10-14毫米;翅♂78-86毫米,♀76-81毫米;尾♂50-65毫米,♀56-57毫米;跗蹠♂18-20毫米,♀18-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留鳥。屬高山森林鳥類,棲息於高山針葉林、林間空地、河灘、路邊灌叢和林緣疏林灌叢中及林線以上的疏林灌叢及岩石草地。海拔2500-4500米,最高夏季可到雪線附近,冬季也下到1500-2000米的混交林、林緣及河邊與路邊灌叢草地中活動和覓食。越冬在較低的針葉林和樺樹林。

生活習性

冬季遊蕩。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多成3-5隻或7-8隻的小群,有時成單性別群或與其他雀混群。在岩石和灌叢中覓食。性膽怯而善藏匿,頻繁地在灌叢和岩石間進進出出,叫聲為短而細的sip或一連串短促的升降音。以草子、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南部,包括不丹、中國、印度(阿薩姆)、緬甸和尼泊爾。
中國分布於甘肅(西南部)、四川(二郎山, 峨眉山, 寶興)、雲南(麗江山脈)、西藏(昌都, 聶拉木)。
赤朱雀分布圖赤朱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產卵於高山多岩山谷灌叢中,也在低矮的小樹上營巢,巢呈淺杯狀,用草莖、草葉和細根構成,內墊有羽毛和獸毛。每窩產3-4枚卵,雛鳥晚成性。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