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2007年電影《贖罪》的原聲專輯)

贖罪(2007年電影《贖罪》的原聲專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贖罪》(Atonement)是由達里奧·馬里安奈利製作的影視原聲音樂專輯。該專輯是電影《贖罪》的原聲專輯,於2007年12月4日發行,共收錄15首曲目。

2008年,達里奧·馬里安奈利憑藉該專輯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第6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第8屆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配樂;並提名了第2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配樂、第6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配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贖罪
  • 外文名:Atonement
  • 專輯語言:英語
  • 曲目數量:15 首
  • 音樂風格:影視原聲
  •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 發行日期:2007年12月4日
  • 製作人:達里奧·馬里安奈利
創作背景,專輯曲目,專輯鑑賞,獲獎記錄,

創作背景

《贖罪》是達里奧·馬里安奈利為導演喬·賴特的電影作品《贖罪》製作的影視原聲專輯。影片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一個英國莊園裡,布里奧妮·泰麗思發現管家的兒子羅比·特納和姐姐塞西莉亞·泰麗思相戀,但表姐勞拉·昆西被人強暴,這一切讓布里奧妮認定羅比就是那個無惡不作的罪犯。羅比·特納也因此被送進了監獄,他和泰麗思的戀情自然也就此夭折,兩人從此天涯相隔。布里奧妮發現了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後,只能把自己的求罪之情化入筆端,小說完稿的時候她才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根據故事的發生年代以及所要闡述的主題,《贖罪》的配樂採用了傳統管弦樂的配置方式。其中最為重要的音樂素材是圍繞影片的核心人物布里奧妮而作的“布里奧妮主題”(《Briony》)以及“愛情主題”與“戰爭主題”。三段旋律在影片中各司其職,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色彩,它們圍繞著劇情鋪陳、發展,並最終發展成支撐全片音樂的重要框架。“布里奧妮主題”為影片的劇情服務,“愛情主題”與“戰爭主題”則更多地彰顯了悲憫情懷。為了抓住布里奧尼性格中的某些東西,達里奧·馬里安奈用打字機的聲音做為布里奧尼的象徵,來體現布里奧尼性格中的一些機械的成分。她就像一台出了點小問題的機器,越來越沉迷於某種想法,好像腦子裡的齒輪被卡住了一樣。達里奧·馬里安奈利用一台1935年產的打字機錄製了敲擊鍵盤的聲音,再配合音樂調整節奏、音量,從打字機上抽紙的聲音都進行了精確控制。
擔任專輯曲目鋼琴獨奏的是法國鋼琴演奏者讓·伊夫·蒂博戴,這是他在《傲慢與偏見》後再次演奏達里奧·馬里安奈利的作品。

專輯曲目

曲序
歌曲名
創作者
時長
1
《Briony》
達里奧·馬里安奈利
1:44
2
《Robbie's Note》
3:06
3
《Two Figures By A Fountain》
1:16
4
《Cee, You And Tea》
2:26
5
《With My Own Eyes》
4:40
6
《Farewell》
3:32
7
《Love Letters》
3:11
8
《The Half Killed》
2:11
9
《Rescue Me》
3:20
10
《Elegy For Dunkirk》
4:16
11
《Come Back》
4:27
12
《Denouement》
2:28
13
《The Cottage On The Beach》
3:25
14
《Atonement》
5:22
15
《Debussy: Clair De Lune》
4:51
參考資料

專輯鑑賞

原聲專輯《贖罪》表現出了精緻的結構、細膩的情感與深層次的文化意蘊,時而輕靈、時而悲壯、亦真亦幻、錯落有致,縝密而完美地將寧靜恬適的英國鄉村、慘象橫生的硝煙戰場融進了自然圓滑的光影世界,其在輔助畫面進行敘事的同時,也擔負著塑造人物形象、表現內心活動、實現時空轉換、推動劇情發展等多方面作用。
“布里奧妮主題”(《Briony》)是布里奧妮出場的預示,是她主觀世界的象徵,也是她開始虛構和幻想的標誌。這是一段激動、急躁的旋律,演奏速度較快,具有流動感。三連音在鋼琴的演奏下給予了觀眾清澈透明的聽覺感受,旋律創作上增減音程的使用,體現出敏感中略帶神經質的人物性格特點。將打字機的音響融進“布里奧妮主題”,是影片配樂最為顯著的特點。打字機從隨性的敲打逐漸變成有規律的節奏,以律動的形式作為影片音樂的一部分,並最終發展成節奏織體中必不可少的音樂語彙,這種配器手法是較為新穎獨特的。“寫作”實際上是布里奧妮用以“贖罪”的方式,更進一步說是她的“回憶”和“主觀遐想”,這就讓帶有打字機動效的“布里奧妮主題”成為影片主旨的體現——它在不斷提示觀眾,片中的主人公處於“遐想”和“猜測”之中。
“愛情主題”與“戰爭主題”從影片中段漸入,交織並充斥著電影的後半部分,為影片渲染了濃厚的悲情底色。“愛情主題”一段曲調悠揚、意境深遠的旋律。因為它的閒適與鬆弛,人們願意品味和欣賞,並樂於在自己的想像空間中隨意馳騁。但是當這段旋律服務於離別的情節,穿插於戰爭的場景時,它所給予觀眾的聽覺感受便遠遠地超出了遐想的層面——如此純淨優雅的音樂留給人們的竟是悸動和酸楚。從羅比入獄到與塞西莉亞離開人世,他們只見過一次。僅有的一次半小時會面、一張照片、一札信成為了羅比在法國四年全部的情感寄託和信念來源。當羅比在傷痛、飢餓與疲憊中煎熬時,“愛情主題”音樂便像血脈沸騰的愛戀一樣,夾雜著深沉的思念與無奈的辛酸,積壓在他與觀眾的心間,情深意切、淒涼哀婉。音樂好似無聲的話語,不僅實現了觀眾與劇中主人公之間的心靈溝通,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共鳴,更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憧憬;“戰爭主題”音樂也是如此,單憑三組短小的音樂動機,是無論如何都聯想不出戰爭中的慘烈情景的,這種音樂配置聽上去顯然不合適。但當音樂與具體的畫面相結合時,一股人文主義情懷卻油然而生,它一方面反映了導演及作曲家對於戰爭的態度,另一方面以哲學的胸懷觀照著電影后半段劇情的演進,從而引發了觀眾的深度思考。伴隨著槍林彈雨、屍橫遍野的畫面,悲涼的音樂仿佛在“俯視著”故事的進行,向人們揭示了無休無止的戰爭才是“罪”的根源。敦刻爾克海灘上,一個五分鐘的長鏡頭瀰漫著一絲悲涼,等待撤退的士兵們屠殺戰馬、砸毀槍枝、焚燒設備,燃盡了靈魂最深處的孤獨與癲狂。在群體暴力面前,個體是如此的渺小與孱弱,當英國人歡天喜地地宣布戰爭勝利時,收穫的卻是一片惘然和悲嘆。那些等待船隻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士兵們合唱了詩人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的作品《Dear Lord And Father Of Mankind》。達里奧·馬里安奈利為此創作了“戰爭主題”音樂的發展部,一段充滿悲劇美的恢弘管弦樂——“願痛苦遠離我們,讓我們的生命蕩滌。你們美麗的和平,你們渴望的和平,是我們的心愿”,歌聲在天空久久迴蕩,音樂也因此突破了原有的意義,成了人類靈魂的最普遍悲鳴。
《贖罪》的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洲電影音樂的特點,它褪去了時尚新潮的外衣,展現在人們面前更多的是精雕細琢的古典曲風,嚴謹而細密,至於音畫搭配的考究程度,更是為人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觀影體驗。讓·伊夫·蒂博戴細膩精彩的演奏為配樂作品增添了更為深層的古典氣息。《贖罪》強調情感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深沉的內涵,音樂值得反覆欣賞,因為它精彩、感人。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8年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配樂
達里奧·馬里安奈利
獲獎
第6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最佳電影配樂
獲獎
第8屆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獲獎
第21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配樂
提名
第6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