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恩·麥克尤恩
- 外文名:Ian McEwan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格蘭奧爾德肖特
- 出生日期:1948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薩塞克斯大學,東英吉利大學
- 主要成就:1993年費米娜外國小說獎
1998年英國布克獎
2011年耶路撒冷文學獎
2002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 - 代表作品:《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床笫之間》《贖罪》《阿姆斯特丹》
人物生平
就像每個家庭都有不便告人的小秘密一樣,麥克尤恩的父母也有“壁櫥里的骷髏”。直到2002年,麥氏家族的秘密曝光。原來,麥克尤恩父母的婚姻始於一場“婚外情”,大約在1941年,沃特還在北非作戰,羅絲與老麥克尤恩陷入愛河。1942年,羅絲生下了他們的兒子。戰爭年代,一個士兵與另一個士兵的妻子通姦,是要被軍法從事的。於是,他們在當地報紙上登了一則只有三行的廣告:“尋找收養家庭,一個滿月男嬰。完全放棄。”就這樣,男孩被送給了第一對應徵的夫婦,取名戴維·夏普(David Sharp),後來成為一名磚瓦工。1944年,沃特陣亡,1947年羅絲嫁給了老麥克尤恩,並於次年生下了伊恩·麥克尤恩。由於老麥克尤恩不喜歡與繼子繼女一起生活,吉姆由沃特的母親撫養長大,瑪戈則在一所收容戰爭孤兒的寄宿學校中成人,兩個孩子與這個家庭相當疏遠。
麥克尤恩認為,這個“家庭秘密”足以解釋為什麼父母畢生“自我放逐”于海外——他們希望掩埋那不堪的過去。父母雖然不喜歡異域生活,卻又不願意回國,像無根的飄蓬一樣輾轉於一個又一個駐紮海外的海軍基地,麥克尤恩童年便隨父母在利比亞長駐。在麥克尤恩看來,父母的婚姻很糟糕,“總有些流亡和無聊的意味”。父親酒癮很大,男權思想嚴重,有暴力傾向,而母親永遠憂心忡忡。與母親一樣,幼時的麥克尤恩被父親的粗魯嚇壞了,他從來沒有想過反抗,是個好脾氣並愛做白日夢的孩子,“無可救藥地害羞”。麥克尤恩調侃說,自己的文學基因來自母親,因為母親是個“偉大的擔憂家”,擔憂是需要想像力的。麥克尤恩自己也想像力驚人,一度父母打算另外收養一個男孩,作為給7歲的麥克尤恩的聖誕禮物。此事終於未果,失望的麥克尤恩在白日夢中收養了這個弟弟,給他取名“伯納德”,與伯納德玩耍交談是他童年的小秘密。
尤其令麥克尤恩發瘋的是,家中幾乎沒有書本。如果他在家中讀書讀到一半、出去後再回來,總是先要詢問母親,“我的書在哪兒?”——海軍家庭的特殊習慣,擦得光可鑑人的桌子上如果放了書本,似乎有礙觀瞻。麥克尤恩說,他小時候一直喜歡那種完全沒有成人蹤影的兒童書,他還說,“我一直夢想著某一天我的父母沒有任何痛苦地融化掉,不是說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我不是希望他們死,我只是希望打掃乾淨場地,你知道,那樣我才可以單獨面對這個世界。”
送走麥克尤恩之後,父母從1961年到1981年一直生活在德國,每天晚上看電視,儘管一個德文單詞都不懂。“我的母親一天到晚都在忙著給家族裡甚至關係最遠的人購買、包裝、郵寄生日和聖誕禮物,為從來不會見到的嬰兒編織東西。”可憐的母親為了丈夫的意願送走了4個孩子,家庭四分五裂,只好藉此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1970年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後,恰逢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課程改革,著名批評家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開設了首期“創造性寫作課程”(creative writing course),學生無需提交畢業論文,只要交上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合格者即可戴上碩士帽。這簡直是量身度造的絕佳機會,麥克尤恩即刻報名,並於1971年獲得文學創作碩士學位。迄今為止,東英格蘭大學創造性寫作班最成功的畢業生,依然是麥克尤恩,緊隨其後的是日裔英語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u)。
1978年,麥克尤恩發表了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床笫之間》,正是這部作品使他贏得了“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綽號。這個“恐怖”,不是妖夜幽魂的心理恐怖,不是尖聲驚叫的感官恐怖,是揭開石頭、發現下面有蟲子、並發現蟲子活潑潑地蠕動著、那種形而下無法轉換為形而上的、生命本身的恐怖。小說集包括7個作品。
作品列表
短篇小說集《先愛後禮》(又譯《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First Love, Last Rites,1975) |
短篇小說集《床笫之間》(In Between the Sheets,1978) |
小說《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1978) |
小說《只愛陌生人》(又譯《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1981) |
劇本《模仿遊戲:電視劇三部》(The Imitation Game: Three Plays for Television,1981) |
劇本《或者,我們去死?》(Or Shall We Die?,1983) |
劇本《犁田者的午餐》(The Ploughman's Lunch,1985) |
小說《時間中的孩子》(The Child In Time,1987) |
劇本《酸甜》(Sour Sweet,1988) |
小說《無辜者》(The Innocent,1990) |
小說《黑犬》(The Black Dogs,1992) |
小說《夢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1994) |
小說《愛無可忍》(Enduring Love,1997) |
小說《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98) |
小說《贖罪》(Atonement,2001) |
小說《星期六》(Saturday,2005) |
小說《在切瑟爾海灘上》(On Chesil Beach,2007) |
劇本《為了你》(For You,2008) |
小說《追日》(Solar,2010) |
小說《甜牙》(Sweet Tooth, 2012) 小說《兒童法案》(The Children Act, 2014) 小說《堅果殼》(Nutshell,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