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秀才入軍
- 創作年代:三國時代
- 文學體裁:四言詩
- 作者:嵇康
贈秀才入軍原文,詩詞賞析,嵇康簡介,
贈秀才入軍原文
題名
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 嵇康(三國時代)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泳彼長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岡,言刈其杞。嗟我獨征,靡瞻靡恃shì。仰彼凱風,載坐載起。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我友焉之,隔茲山樑。誰謂河廣,一葦可航。徒恨永離,逝彼路長。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第九首
第十首
攜我好仇,載我輕車。南凌長阜,北厲清渠。仰落驚鴻,俯引淵魚。盤於游田,其樂只且。
第十一 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譯文】
我們的部隊於蘭圃休息,在青草豐茂的山坡餵馬,在水邊的原野用石彈(磻)打鳥,在長河裡釣魚。一邊目送著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揮彈五弦琴。一舉一動都悠然自得。對大自然的奧妙之道能夠心領神會,十分快樂!不禁讚賞《莊子》中那位漁翁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工具)的風神。(以上幾句委婉地勸諭其兄歸隱田園,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放棄軍旅生活。)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經死了,這些話跟誰多說了都沒用。(作者擔心嵇喜與他志趣相異,難以接受其勸諭,表示惋惜。)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乘風高逝,遠登靈丘。托好松喬,攜手俱游。朝發太華,夕宿神州。彈琴詠詩,聊以忘憂。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世故紛紜,棄之八戎。澤雉雖飢,不願園林。安能服御,勞形苦心。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志,縱心無悔。
詩詞賞析
其第十四首最為有名,流傳千古
秣馬華山。②
垂綸長川。④
目送歸鴻,
手揮五弦。⑤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⑥
嘉彼釣叟,
得魚忘筌。⑦
郢人逝矣,
誰與盡言。⑧
【注釋】
①蘭圃:有蘭草的野地。 ②秣馬:飼馬。 ③磻(音波):用生絲做繩系在箭上射鳥叫做弋,在系箭的絲繩上加系石塊叫做磻。皋:水邊地。這句是說在皋澤之地弋鳥。 ④綸:指釣絲。 ⑤五弦:樂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⑥太玄:就是大道。“游心太玄”,是說心中對於道有所領會,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⑦筌:捕魚竹器名。《莊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魚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說明言論是表達玄理的手段,目的既達,手段就不需要了。 ⑧郢:古地名,春秋楚國的都城。《莊子·徐無鬼》有一段寓言說曾有郢人將白土在鼻上塗了薄薄一層,像蒼蠅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匠石揮斧成風,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乾淨了。郢人的鼻子毫無損傷,他的面色也絲毫沒有改變。郢人死後,匠石的這種絕技也不能再表演,因為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對手了。這個寓言是莊子在惠施墓前對人說的,表示惠施死後再沒有可以談論的對手。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後,匠石再也找不到與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樣,嵇喜如對自然大道有所領會,在軍中也難得解人。
【品評】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詩人想像嵇喜行軍之暇領略山水樂趣的情景。他將在長滿蘭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鮮花盛開的山坡上餵馬,在草地上弋鳥,在長河裡釣魚。一邊若有所思地目送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撫彈五弦琴。他的心神遊於天地自然之中,隨時隨地都對自然之道有所領悟。顯然這裡所寫的與其說是征人生活,不如說是抒寫詩人自己縱心自然的情趣。最後詩人用《莊子》中“匠石斫堊”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嵇喜從軍遠去的惋惜心情。此詩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二句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妙句。它以凝練的語言傳寫出高士飄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風神,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與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嵇康簡介
嵇康幼年喪父,成年後娶長樂公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並有一子嵇紹。嵇紹被其父於獄中交付與山濤撫養,並且被山濤推薦為官,但他的為官之道與其父親截然不同,他成為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唯有嵇紹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的忠心耿耿。
司隸校尉鐘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鐘會不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回音後,鐘會準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結下讎隙。
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姦污,呂安原本準備休妻並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並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於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後呂巽害怕呂安反悔,於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並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鐘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