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美國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1947-)五種力量模型中的一種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
- 外文名: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
- 提出者:波特
- 釋義:購買者對其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定價和交易條件的影響力
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美國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1947-)五種力量模型中的一種力量。
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美國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1947-)五種力量模型中的一種力量。購買者對其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定價和交易條件的影響力。受到...
研究表明,購買者在下列情況下更具討價還價的能力:①集體購買。②產品的標淮化程度高。③購買者對產品質量的敏感性低。④替代品的替代程度高。⑤大批量購買的普通性低。⑥產品在購買者成本中占的比例大 ⑦購買者有後向一體化的戰略意圖 例如,在家電行業,相關製造商的成本已經透明,消費者正在改變行業內的力量...
產業結構吸引力是產業結構對投資人的吸引力。美國戰略學家波特在1979年在《競爭力量如何塑造戰略》一文中提出,2008年在《塑造戰略的五種力量》一文中詳加論述。構成產業結構的潛在進人者和替代品威脅都很大、供應商和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都很強、業內競爭十分激烈,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低,產業結構的吸引力低;反之,...
並以此為基礎來進行行業基本競爭態勢分析和商業戰略研究。這五種力量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由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於1979年創立。出處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第一版。
產業結構是由與產業有關的潛在進入者威脅、替代品威脅、供應商討價還價力量、購買者討價還價力量和業內競爭強度五種力量構成的結構。美國戰略學家波特(MichaelEugenePorter,1947— )1979年在《競爭力量如何塑造戰略》一文中提出。常用五種力量模型表示。
- 供方能夠方便地實行前向聯合或一體化,而買主難以進行後向聯合或一體化。(註:簡單按中國說法,店大欺客)(2).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購買者可能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力量:- 購買者的總數較少...
企業總是處於特定的市場。一個特定市場中的競爭,遠不止在原有競爭對手中進行,而是存在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潛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脅、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供應者討價還價能力以及現有競爭者間的抗衡。這五種基本競爭力量的狀況及其綜合強度,決定著特定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決定著特定市場中獲得利潤的最終潛力從...
(五)買方討價還價的力量 麥可·波特指出,對於進入的企業來說,購買企業產品的買方是決定企業生存的主要力量。他們主要從砍價槓桿和價格敏感性兩個方面影響企業。麥可·波特認為,通過討價還價即砍價,形成買方砍價槓桿。構成買方砍價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地理上的集中度比較(即買方的集中程度相對企業的集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