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狀態
(1)量變是指事物量的規定性的變化,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場所的變更以及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排列組合上的變化。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在原有度的範圍內的變化,它不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因而也稱漸變。量變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人們經常看到的統一、平衡、相持和靜止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過程中呈現的面貌。
(2)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事物變為他事物。質變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變化,是事物的顯著變動狀態,是事物連續性的中斷,因而又稱飛躍、突變或革命。因此,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在於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3)量變和質變都是由事物
內部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引起的。當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還沒有達到主次地位的改變時,事物呈現出量變狀態。當矛盾雙方地位發生改變,原有統一體破裂,事物便呈現出質變狀態。
(4)量變和質變的區別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區別量變和質變的標誌是度。在度以內的變化是量變,突破度的變化就是質變。在這個意義上講,二者的界限是確定的。但由於事物的範圍無限廣泛。一事物與他事物的聯繫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種變化在一種關係中是量變,在另一種關係中就可能成為質變了,反之亦然。量變和質變區分的不確定性還表現在部分質變既是質變也是量變。量變質變的區分所以是不確定的還在於世界上沒有什麼純粹的量變和純粹的質變。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從逐漸的量的變化到迅速的質變的過程。
辯證關係
(1)量變和質變互相依賴
①質變依賴於量變,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量的變化積累起來,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質變。這就是說,質變依賴於量變,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事物的質變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量變為基礎,是由逐漸的、不明顯的量變所準備好的。樓總要一層一層地蓋,布總要一線一線地織,飯總要一口一口地吃,路總要一步一步地走,這些普通的常識說明,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古人云:“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人的學問就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司馬遷著《史記》,用了15年;
達爾文著《物種起源》用了20年;馬克思著《
資本論》用了40年。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著名哲學家老子在《老子》一書中說:“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即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到一定程度才有質變。
②量變依賴於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任何事物的量變都是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質變。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比如,液態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或者不斷降低,當達到其
臨界點即
沸點或冰點的時候,必然會變成氣體形態的蒸汽或者固體形態的冰。我們平時所說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這些格言都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量變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兩個著名的辯論,一個叫做“谷堆辯”,另一個叫做“禿頭辯”。前者說的是“增加一粒穀子,能否造成一堆穀子?”回答是不能。那就再加一粒,還是不能。再增加一粒,還是不能。繼續一粒一粒地增加,結果會怎樣?我們說,最終會造成一堆穀子。也就是說,量變的積累最終會引起質變。“禿頭辯”從相反的方向說明了同一個道理。當一個人的頭髮一根一根地少下去,最終會變為禿頭的。
(2)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量變之中有質變,質變之中有量變。由於事物發展的複雜性和不平衡性,量變和質變往往不是以純粹的形式進行的,而是互相交錯、相互滲透的。就是說,量變之中有質變,質變之中有量變。這主要表現為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又有量的擴張。
①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又分為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兩種情形。所謂階段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的根本屬性未變,而非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例如,一個人從童年到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從國小到中學、大學和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識上和素質上都會有變化,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階段性部分質變;“五四”運動使
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民主革命總過程中的階段性部分質變;
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競爭的
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也是同一社會制度下的階段性部分質變。階段性部分質變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變化不平衡性的一種表現。所謂局部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全局性質未變,而某些局部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如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塊塊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相對於全國處於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在改革開放中,許多探索性的實踐都需要經過試點,先搞局部試驗,試驗成功了再全面推廣。這些試點和試驗也是局部性部分質變的表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地區及個人發展極不平衡的實際,制定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以及先後批准並實施的各種經濟、技術開發特區和重點工程等,這些都是哲學上局部性部分質變原理的具體運用。局部性部分質變說到底是事物各部分發展變化不平衡性的一種表現。在理解部分質變時我們要注意,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不同於單純的量變,因為事物的某些屬性和局部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也不同於根本質變,因為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全局沒有發生變化,沒有由一種質轉變為另一種質。
②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是指當事物的質變開始時新質並不是一下子同時出現,而是先突破一點或幾點,然後在量上迅速擴張,最終完成整體質的飛躍。例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決戰特別是三大戰役,就是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的表現。在理解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時我們要注意,質變過程中有量變的特徵,這不屬於量變的範疇,而屬於質變的範疇。這裡特別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質變過程中的量的擴張與量變是不同的。量變在一定限度內並不產生新質,而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則每一步都產生新質。二是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與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也是不同的。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是在事物處於
相對靜止狀態下發生的,它沒有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則是在舊質向新質急劇轉化過程中發生的,它本身就是事物根本的質變過程。
(3)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的。事物的發展是由量到質和由質到量的變化過程。事物的變化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量變在一定範圍內即不突破度時,就不會引起質變。但是當量變達到關節點時即突破了度的極限時,事物就會發生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它鞏固和完成量變。同時,質變引起新的量變,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事物在實現了質變以後,在新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這是由質變到量變的轉化。質變引起的新的量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事物發生質變以後,舊質的量仍然存在於新質當中,但出現了新的狀態,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事物的
質態的變化中;另一種是隨新質產生而出現了新的量即舊質沒有的量的規定性,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事物由一種類型變為一種嶄新的類型即事物發生了根本質變中。量變可以引起質變,質變同樣也可以引起量變。這且,在一定意義上說,質變在事物發展中具有比量變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質變,才能把量變的成果肯定下來、鞏固下來,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只有質變,才能打破事物舊質的局限,使事物的根本性質發生變化,從而使舊事物滅亡,新事物產生,使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所以,質變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
形式的多樣性
所謂量變就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場所的變更以及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排列組合上的變化。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在原有度的範圍內的變化,它不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因而也稱漸變。量變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人們經常看到的統一、平衡、相持和靜止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過程中呈現的面貌。
(1)量變有兩種形式。一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當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會引起事物質的變化。人們常說的“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成語都體現著數量變化和場所變更引起質變的情形。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順序和結構方式上的變化。例如,同等數量和素質的軍隊,由於組織、協同、部署等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戰鬥力和不同的戰爭結局。又例如,
乙醇(
酒精)和甲醚這兩種物質,它們每個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兩個碳(C)原子、六個氫(H)原子和一個氧(O)原子,
分子式都是
C2H6O。但是,由於這些原子之間排列順序不同,結構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兩種不同質的化合物。甲醚是氣體,幾乎不溶於水;乙醇是液體,在78°C時沸騰,能以任何比例與水混合。它們之間的化學性質也很少相似。又例如,1、2、3、4、5、6、7七個音符通過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既可以組成催人奮進的雄壯樂曲,也可以組成格調低下的靡靡之音。
(2)事物的質變有兩種基本形式:爆發式飛躍和非爆發式飛躍。
所謂爆發式飛躍,是指通過對抗的形式來實現的質變。一般是解決對抗性矛盾的質變形式。它是事物在量變的積累達到
臨界點之後,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所採取的劇烈的外部衝突形式。如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核子彈爆炸等;社會生活中的
暴力革命和戰爭等。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經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
封建主義制度,建立了
資產階級專政的
資本主義制度;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流血犧牲,推翻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等等,這些都是爆發式飛躍。
所謂非爆發式飛躍,是指不通過對抗的形式,而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消亡來實現的質變。比如物種的演變、從猿到人的轉化、人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根本改變;通過發展生產,提高科學技術水平,變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等等,都屬於非爆發式飛躍。我國明朝藥物學家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時間,他一點一滴地積累資料,寫出一頁又一頁的初稿,越積越多,這就是一種漸變的過程。李時珍把平時日積月累的初稿,經過反覆修改和提煉,最後寫成了《本草綱目》這本完整的著作,最終實現了質的飛躍,這就是一種非爆發式飛躍。
由於事物
內部矛盾和外部聯繫的複雜性,飛躍形式往往也不是單一出現的,而是表現為錯綜複雜的情形。有時一事物總的飛躍過程是爆發式的,其中又貫穿著局部的、個別的非爆發式飛躍;有的事物總的過程是非爆發式的,但又可能出現個別的、局部的爆發式飛躍。由於外部條件不同,有時同一種性質的事物,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飛躍形式。
統一
量變與質量既是事物同一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又是同一發展過程中的兩種形式。量變和質變作為事物發展的兩個階段,表明事物的完整的發展過程就是由量變到質變這兩個階段的統一;同樣,量變和質變作為事物發展的兩種形式,則表明事物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是量變和質變這兩種形式的統一。所謂連續性,是指事物及其運動的毗連性和持續性,事物及其運動無差異地銜接和連貫在一起,各個部分等同,都彼此同一。所謂階段性是指,事物及其運動的分立性與跳躍性,事物和運動分為許多層次和類型,各個層次各個類型都有差異,彼此各異。例如,河流持續地流動,風連續地刮著,地球不停地繞著太陽運動,這些具有持續性的事物和現象就都具有連續性。“抽刀斷水水更流”,“剪不斷,理還亂”,就是對事物連續性的文學描述。相反,植物的種子是一粒一粒的,細胞是一個一個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所謂的
量子),基本粒子是一個一個的,
原子核外的電子可以從一個
能級跳躍到另一個能級,等等,這一切具有獨立性和跳躍性的事物和現象就具有階段性。客觀世界中的每個事物及其運動過程都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客觀世界總是從階段中顯示連續,又從連續中顯示階段。可以說,連續者,階段之所依;階段者,連續之所伏。連續性階段性與事物的量變和質變是緊密相聯的。事物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及其原理轉化為方法就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
量變和質變的關係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各個階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銜接,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辯證統一。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
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
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
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
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這裡邊講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我們不能急躁冒進和急於求成,只能扎紮實實、艱苦奮鬥,一步一步地前進。但又要看到三個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是緊密銜接的,“第一、第二步”的基礎打好了,才能實現“第三步”的發展目標。這“三步”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總的戰略目標和具體部署。按照這三個目標和部署,我們將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走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二、三百年走完的路程。現在,第一步戰略目標已經順利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也已經基本完成。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進而言之,我們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是為了
共產主義的大目標,所以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將眼前的工作同
共產主義理想聯繫起來,忘記大目標,就不是一個清醒的革命者。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長過程中,總的量變中存在著部分質變,所以社會主義也是分階段的。我們目前就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想問題,定方針,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特點出發,不能犯超越階段的急躁冒進錯誤。堅持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要求我們既不能離開革命發展階段論,片面強調不斷革命論,把將來才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拿到目前階段來做;也不能離開不斷革命論,孤立地去搞革命發展階段論,割裂各階段之間的聯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