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謂之性

質樸謂之性指的是西漢董仲舒用語。《舉賢良對策三》:“質樸謂之性,性非教化不成。”受荀子論信“性”“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性惡》)觀念的影響,認為“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春秋繁落。深察名號》)。肯定了人性僅指與生俱來的一種可以成善或可以成惡的心理資質。就其可以教而成善而言,可謂性“有善質”,但“未可謂善也”。

“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後能為雛,繭待繅以信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善,教海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充也,故不諧性。”(《實性》)自謂與孟子對人性的界定有別。指出“吾質之命性者,異孟子。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吾上質於聖人之所善,故謂性未善。善過性,聖人過善。”(《深察名號》)其說為對民教化提供了理論根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