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詩言志

賦詩言志

“賦詩言志”是春秋外交儀式上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當時真正的職業性外交專家是行人,在傳統上是由史官充任的,並有採集詩歌的職責。行人採集詩歌的目的是用於朝廷或其他正式場合的禮儀中。詩歌為巫史行人的職業性修養,“賦詩言志”正反映了這一文化背景。詩歌可用於儀式和謠占,被認為具有神秘啟示性,所以,可以通過賦詩來觀察個人的意志或命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賦詩言志
  • 年代:春秋
  • 體裁:賦詩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典故,

基本簡介

春秋時代諸侯士大夫常在各種社交場合朗誦《詩經》,藉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感情,這就是“賦詩”。《左傳》中記載的賦詩70餘次。賦詩被用來規勸君主,諷刺對手,小國的大夫更通過賦詩來討救兵、解糾紛,向敵國示威。而春秋時代所謂的“賦詩”,相當於今天聚會中的“獻上一首歌”或配樂詩朗誦,主要是現成詩歌的運用,只有個別的屬於詩歌的即興創作(《左傳》中只有4次)。賦詩,對於賦詩者來說,就是借詩歌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所謂的“賦詩言志”;對於聽詩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詩歌來觀察賦詩者的意圖。

歷史沿革

賦詩活動主要流行於春秋時期,因為春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異政,強權問鼎,禮樂征伐出自諸侯,雖然禮崩樂壞,但周禮遺風尚存,所以朝盟宴享特多,頻繁的聘、享、饗等外交禮儀為賦詩言志提供了用武之地。隨著詩歌與音樂的分家、稱引詩為斷語的興起、以及典禮儀式的衰微,賦詩活動也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漸式微。

典故

據《左傳》上記載,昭公十六年三月,晉國的韓宣子到鄭國聘問,鄭定公設享禮招待了他。宴會上,鄭國國君哥哥的孫子——孔張,因後到失禮,被客人笑話了。作為做過外交官的子張,是不應該在外事中出差錯的,可偏偏是他,給人笑話了,這不免要影響鄭國的國際威望的。緊接著,又發生了韓宣子求玉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當然是涉及外交問題的。謹慎的鄭國執政官子產巧妙地處理了這事情。到了夏季四月的時候,鄭國的六卿為韓宣子在郊外餞行。韓宣子說:“請幾位大臣都賦詩一首,我也可以了解一下鄭國的意圖。”
子齹朗誦了《野有蔓草》一詩,其中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這樣的句子。韓宣子聽完後,很高興,說:“孺子表達了對我的善意,看來我有希望了。”
子產接著朗誦了鄭國的《羔裘》一詩,稱讚韓宣子是“邦之司直”、“ 邦之彥兮”。宣子禮貌地答謝道:“我真的是不敢當啊。”
子大叔朗誦《褰裳》一詩:“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宣子聽出了話外之音,便說:“有我在這裡,怎敢勞您去侍奉別人呢?”子大叔拜謝。宣子又說:“好啊,你說的不錯,要不是有這回事,能從始至終友好下去嗎?”
子游於是朗誦《風雨》一詩作為應對,表示:“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子旗朗誦《有女同車》一詩,一面表示兩國交好的意思,一面表示不會忘記他為兩國交好所做的努力:“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子柳朗誦《蘀兮》一詩,其中“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傳達了要一起努力唱好兩國友誼這首歌曲。
韓宣子自然很高興,說:“鄭國差不多要強盛了吧!幾位大臣用國君的名義賞賜我,所賦的《詩》都不離開鄭國的意圖,而且都是表示友好的。幾位大臣都是傳了幾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懼了。”韓宣子對他們都奉獻馬匹,並且朗誦了題目為《我將》的詩:“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子產拜謝,又讓五位卿大夫也都拜謝,說:“您安定動亂,怎敢不拜謝您的恩德!”韓宣子用玉與馬作為禮物私下拜見子產,說:“您讓我捨棄玉環,這是賜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怎敢不借這點薄禮表示拜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