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延安成立懷安詩社,賦四絕句,兼呈吳徐謝林諸老、朱總司令、葉參謀長

《聞延安成立懷安詩社,賦四絕句,兼呈吳徐謝林諸老、朱總司令、葉參謀長》是詩人董必武先生於1941年9月28日寫下的一組詩作。該詩表達了詩人聽聞懷安詩社成立的欣喜之情;體現出了崇高的無產階級戰鬥風貌與樂觀主義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延安成立懷安詩社,賦四絕句,兼呈吳徐謝林諸老、朱總司令、葉參謀長》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聞延安成立懷安詩社,賦四絕句,兼呈吳徐謝林諸老、朱總司令、葉參謀長
【其一】
韻事曾傳九老圖②,東都無警亦無憂③。
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懷安古意浮。
【其二】
黃河西畔北山陬④,抗日民權最自由。
地僻更加封鎖緊,不教佳話出延州。
【其三】
季子徐君氣誼投⑤,希深君復亦風流⑥。
指揮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葉劍侯。
【其四】
巴渝漂泊又經秋⑦,搜尋枯腸試打油⑧。
鼓吹休明吾豈敢⑨,謳歌禦侮賦同仇。

作品注釋

①吳徐謝林:指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
②韻事:風雅的事。九老圖:唐詩人白居易於會昌五年在洛陽與胡杲、吉皎、劉真等舉行九老尚齒會,因繪圖書姓名、年齡,題為“九老圖”。事見《新唐書·白居易傳》。尚齒,尊尚老年人。
③東都:即洛陽。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世因稱洛陽為東京,亦曰東都,長安為西京
④北山陬:即延安城北的寶塔山腳下。陬,角落,山腳。
⑤季子徐君氣誼投: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和徐國的國君意氣相投而又交誼深厚。季子,即季札,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少子,有賢名,壽夢欲立之,辭不受,受封於延陵,故又稱延陵季子。《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這裡以季札和徐國國君有生死交情,喻指吳玉章、徐特立二老。
⑥希深:北宋詩人謝絳的字。借指謝覺哉。君復:北宋詩人林逋的字。借指林伯渠。
⑦巴渝:指重慶
⑧打油:打油詩。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拘於平仄的韻律的舊體詩。相傳為唐朝張打油所創,因為得名。
⑨休明:美好清明。

作品鑑賞

這是董老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心重慶時寫寄給在延安的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諸老和朱德總司令、葉劍英參謀長的詩篇。該組絕句格調明快,情趣橫生。透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世人可以看到戰鬥在抗日戰爭最艱苦年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情懷和樂觀精神。
第一首,寫詩人得知懷安詩社成立的欣喜之情。“韻事曾傳九老圖,東都無警亦無憂。”歷史上曾傳說有所謂“九老圖”,被認為是風流韻事,不過當時白居易和另為八位老人燕集賦詩,是在“無警亦無憂”的太平盛世。“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懷安古意浮。”如今在抗日烽火燃遍天下的形勢下,戰鬥在延安的諸位老人和朱總司令、葉劍英參謀長,卻是如此從容鎮定、談笑風生,結成詩社,酬唱燕集,在詩人的頭腦中不禁浮現出太平盛世古人賦詩言志的無窮的意趣。言外之意是說,懷安詩社的成立,比之古人所謂“九老”燕集賦詩,是更為風雅的事。流溢出詩人對懷安詩社成立的欣喜之情和對解放區這片紅色“樂土”的由衷讚美。
第二首,以懷安詩社的成立,歌頌以延安為代表的自由民主的解放區,揭露和譴責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的封鎖政策。“黃河西畔北山陬,抗日民權最自由。”黃河西邊寶塔山下的延安解放區的人民如今成了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那裡是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人民當權的最自由的世界。“地僻更加封鎖緊,不教佳話出延州。”陝甘寧邊區本來就很偏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密封鎖,就使得像懷安詩社成立這樣的佳話,也不能從延安傳揚出去。詩人鮮明的愛憎情感宛然可見。
第三首,妙語雙關地對四老和朱總司令、葉劍英參謀長等的人格、風貌作了生動描繪與熱情讚揚。“季子徐君氣誼投,希深君復亦風流。”吳玉章和徐特立二老,就像春秋時代的吳季札和徐國的國君那樣意氣相投而又交誼深厚;謝覺哉和林伯渠二老,又像宋朝的詩人謝絳和林逋那樣,也都是才華橫溢的風流人物。“指揮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葉劍侯。”朱總司令率領千軍萬馬和兇惡的敵人作殊死的鬥爭,最富於指揮才能;文武雙全的葉劍英在戎馬倥傯中還能慷慨悲歌,寫詩抒發滿腔的愛國激情。詩人的讚頌之情溢於筆端。
第四首,照應上面三首絕句,總結全詩:趁懷安詩社成立之際,詩人自己也來寫上幾句“打油詩”以助興。“鼓吹休明吾豈敢,謳歌禦侮賦同仇。”意思是說,解放區實在太美好清明了,詩人都不敢用這樣淺薄的“打油詩”去讚美它,姑且以此謳歌人民團結抵侮的鬥爭精神吧。但詩人仍然同時讚美了解放區的美好清明。這裡運用的是欲擒故縱的筆法:愈說不敢去表現解放區的美好清明,便愈表現出它的不同凡響的美好清明。這是讀者從全詩中可以充分體味、感受得到的。
通讀這組絕句,讀者可以看到,在“地僻更加封鎖緊”的赤都延安,那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面對著“而今四海皆烽火”的形式,卻是那樣從容鎮定、談笑風生。他們一方面在和解放區軍民甘苦與共,和敵人作殊死的鬥爭,一方面“酬唱”賦詩,“謳歌禦侮賦同仇”,表現出了崇高的無產階級戰鬥風貌與樂觀主義精神,從而抒發了詩人對延安戰友們的深摯懷念與對解放區由衷熱愛的激情。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代主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是一位博學多才、通古達今、功底深厚、詩興勃發的老一代革命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