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生態是指自然界資源與人類需求間的相互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生態
- 外文名:Resource Ecology
- 包括:自然界資源與人類需求
- 所屬:生物學
正文
地球上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終歸是有限的,但人口激增和生活標準的提高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而人類的浪費(例如戰爭)更是驚人,這便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研究資源生態的學者面臨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時最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為此,資源生態學家不僅要研究人與自然資源兩者間的生態關係,還要研究自然資源本身間的生態關係。例如生物資源是自古以來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主要源泉。生物資源是可以自我更新的,但這需要一定的條件,因而研究這些條件並設法創造和保護這些條件也是資源生態學家的工作內容之一。就其內容和功能來講,資源生態學實為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學科;資源生態不僅是個生物學問題,同時也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與資源生態密切相關的一個主題就是自然保護,即對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的保護。這一詞曾有不同含意。其一是指保留某些地區使其處於不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狀態下,其目的可能是供人觀賞,但更重大的意義在於供科學研究和保存物種資源。人類需要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藉以掌握其中的生態學規律。自然界中眾多物種中還存在大量未被開發的生物特性,例如眾多可供藥用的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等,若不加保護便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目前在世界各地設定的自然保護區便反映了這個目的。自然保護的再一個含義是保證地球上生物資源的永續和礦藏的節約使用。但目前的理解則更為深廣,也更積極:自然保護並不意味著保持不變,而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要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其最終目的在於保持人類的生活質量,使人類的子孫萬代有持久的良好的生存環境。
自然資源可分為:①原生性資源(或稱持續自生性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風、氣候等等,隨地球形成及其運動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續穩定產生和作用的,其質與量隨地球表面的時空配置而異。②後生性資源(或稱非持續自生性資源)。在地球的自然歷史演化過程中某個階段形成,質與量有限,空間分布不均勻。後生性資源又包括兩種:一種是非再生性資源,或稱非更新性資源,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氣和非燃料性礦物等。嚴格地講,非燃料性礦物是可以回收更新的,但由於現階段回收所需的財力、能源以及其他社會和經濟因素的限制,回收再使用是有困難的。另一種是再生性資源,或稱更新性資源,如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後者又可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都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持續再生更新,保持其儲量。
資源生態學研究上面一切形式的資源。水力和風力發電便是利用原生性資源,在這方面還大有潛力可發掘。對於非再生資源,則在杜絕浪費的同時,應力求用原生性或再生性資源來代替。所謂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使用包含多種內容。其一是綜合利用,使一個資源中一切對人類有益的性質都得到發揮。例如,石油作為化工原料要比作為燃料價值更大,所以應利用水力和風力發電以節省下石油改作化工原料,這便是物盡其用。合理使用非再生資源的另一途徑是發展減少損耗和提高回收再利用率的技術。例如若能減少鋼鐵鏽蝕並提高其回收冶煉的比例,則目前世界需求量可以大為減少。對於再生性資源的合理利用,則在於保持自然界的穩定再生的能力(見農業生態、森林、草原生態、淡水生態、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