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轉換

資料庫轉換

資料庫轉換是指數據模式、數據、數據操作之間的轉換。資料庫轉換可以將不同數據模式轉化為同一數據模式或者將數據轉換成套用所需要的類型。由於資料庫的套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有時候要實現不同資料庫轉換,例如,將關係結構資料庫轉變為網狀結構資料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料庫轉換
  • 外文名:database conversion
  • 學科:計算機
  • 定義數據模式、數據操作之間的轉換
  • 有關術語:資料庫
  • 領域:資料庫系統
簡介,資料庫組成,數據模式,模式,數據轉換,異型資料庫轉換技術,數據檔案轉換技術,開放資料庫互連技術,異型資料庫轉換的步驟,

簡介

資料庫是按照一定的組織方式(或稱數據模型)在計算機系統中組織、存儲和使用的互相聯繫的數據集合。資料庫轉換是指數據模式、數據、數據操作之間的轉換。在實際套用,數據可能存儲在不同資料庫中,為實際套用需要,需要對不同資料庫進行轉換,得到我們想要的數據或數據模式。

資料庫組成

一個資料庫有4個主要成分:數據(data)、關係(relationship)、約束(constraint)和模式(schema)。數據是所存儲的邏輯實體在計算機中的二進制表示;關係表示數據項之間的某種對應;約束是定義正確數據狀態的語言;模式描述資料庫中數據的組織和聯繫。以內模式框架所組成的資料庫叫做物理資料庫;以概念模式為框架所組成的數據叫概念資料庫;以外模式為框架所組成的資料庫叫用戶資料庫。
⑴ 物理數據層
它是資料庫的最內層,是物理存貯設備上實際存儲的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原始數據,是用戶加工的對象,由內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處理的位串、字元和字組成。
⑵ 概念數據層
它是資料庫的中間一層,是資料庫的整體邏輯表示。指出了每個數據的邏輯定義及數據間的邏輯聯繫,是存貯記錄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資料庫所有對象的邏輯關係,而不是它們的物理情況,是資料庫管理員概念下的資料庫。
⑶ 用戶數據層
它是用戶所看到和使用的資料庫,表示了一個或一些特定用戶使用的數據集合,即邏輯記錄的集合。
資料庫不同層次之間的聯繫是通過映射進行轉換的。

數據模式

資料庫存放數據的模式,正因為有數據模式,才能構造複雜的數據結構來建立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繫與複雜關係,從而構成數據的全局結構模式。
數據模式是基於選定的數據模型對數據進行“型”方面的刻畫,而相應的“實例”則是對數據“值”方面的描述。先有數據模型,才能據其討論相應數據模式,有了數據模式,就能依據該模式得到相應的實例。

模式

定義:也稱邏輯模式,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理解:
① 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模式;
② 是資料庫數據在邏輯級上的視圖;
③ 資料庫模式以某一種數據模型為基礎;
④ 定義模式時不僅要定義數據的邏輯結構(如數據記錄由哪些數據項構成,數據項的名字、類型、取值範圍等),而且要定義與數據有關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定義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繫。

數據轉換

數據轉換 (data transfer)是將數據從一種表示形式變為另一種表現形式的過程。軟體的全面升級,肯定帶來資料庫的全面升級,每一個軟體對其後面的資料庫的構架與數據的存諸形式都是不相同的,這樣就需要數據的轉換了。主要是由於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原來數據構架的不合理,不能滿足各方面的要求。由資料庫的更換,數據結構的更換,從而需要數據本身的轉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