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西夏石刻塔

賀蘭山西夏石刻塔

賀蘭山石刻塔共有兩處七座,均在賀蘭山北端,石嘴山市境內。其中澇壩口二座(屬於惠農區管轄),大棗溝內五座(屬於大武口區管轄)。刻制年代在西夏至蒙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蘭山西夏石刻塔
  • 地址: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
  • 文保級別: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修建年代:西夏——元代
  • 形制:覆缽式喇嘛塔
西夏佛教與佛塔
佛教建築主要以寺廟、佛塔和石窟寺為主,而佛塔則是佛寺的中心建築和靈魂。西夏建國後,弘揚佛法,修建了大量的寺廟佛塔,以形式多樣的建築形制和風格闡釋著西夏佛教文化。現存西夏佛塔種類較多,形制各異,從類型上劃分,有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和花塔等。
賀蘭山石刻塔
賀蘭山澇壩溝西夏石刻塔賀蘭山澇壩溝西夏石刻塔
賀蘭山石刻塔共有兩處七座,均在賀蘭山北端,其中澇壩口二座,大棗溝內五座。刻制年代在西夏至蒙元時期。澇壩口位於石嘴山市西北15公里。在溝口北岸的山坡上,崖面向南,下距地表20餘米並排浮雕兩喇嘛塔,塔體表面遺有白灰色殘痕,可知刻塔原以白灰抹壁。大棗溝石刻塔,位於石嘴山市西北16公里,塔雕刻於溝谷南岸,石壁朝北,下距地表約30米左右,五座浮雕喇嘛塔大小略異,造型相同,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體呈三角形,外側用陰刻線構畫背光。塔座為三層須彌座,第三層的中間開龕,原供佛像;塔身呈覆斗狀,向上層層內收;塔頂由剎座、剎身、剎頂三部分組成,寶珠襯托天盤的剎座,上置三重寶珠形相輪為剎身,剎尖以“十三天”收頂,五座塔刻制在三個石壁面上。
西夏石刻塔形制
覆缽式佛塔
俗稱喇嘛塔,為藏傳佛教流行之佛塔,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外形基本為覆缽形,但覆缽的形制也有變化,有覆缽式、葫蘆式、折腹式和高桶式。塔身有空心和實心兩種,空心的有塔心室。此類佛塔在寧夏境內分布較多,在同心韋州古城、須彌山石窟、石嘴山澇壩溝石塔和阿爾寨石窟摩崖石刻塔都是這一形制的喇嘛塔。內蒙古西夏古城黑水城,該城內外遺有20餘座覆缽式佛塔。寧夏青銅峽市黃河西岸的108塔,皆屬覆缽式,佛塔整組塔依山勢而建,按一、三、五、七、九、十一等奇數排列成12行。總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所有塔體外表均塗有白灰,多達數層,是歷代維修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