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星,男,江蘇銅山人。1962年6月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1980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1982年公派留學日本,在廣島大學教育學部,先後獲教育學學士、碩士、哲學博士學位。自1993年5月起,任教於南京大學社會學系。1996年9月至同年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教育學部訪問學者;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英國華威大學教育與發展評估中心訪問學者。2001-2007年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 2007年-11年任南京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匡亞明學院副院長。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中日社會學會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在《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教育學報》、《高等教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中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社會學研究》(日本)及Higher Education(Kluwer)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日文學術論文數十篇。2008年被台灣教育社會學會特邀為第14屆學術年會專題演講者(Keynote Speaker)。2012年度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曉星
- 出生地:浙江省嘉興市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項目
3、教育發展與就業需要的社會學研究:職業學校升格戰略的個案分析,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2006-2008,主持人;
4、聾人犯罪與教育,愛德基金會,2005-2006,主持人;
5、大城市流動人口家庭的教育醫療福利居住的援助方案研究,日本福祉大學,2003-2004,主持人;
6、南京市民辦中國小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南京市教育局,2000-2001,主持人;
7、中日高校教師精神壓力比較研究,日本住友財團,1996-1997,主持人;
學術訪問與國際會議
學術成果
1、《教育·文本·弱勢群體:社會學的探索》(獨著),27萬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2、《孩子、家長與教育:現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中日案例研究》(與趙志毅、朱乃識合作,第三作者),14萬字,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江蘇省青少年生存發展狀況藍皮書》(副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C、譯著:
1、《作為事件的閱讀》(小森陽一著,與王奕紅合譯,第2譯者),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反“日語論”》(蓮實重彥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環境教育的誕生:英國學校課程社會史的個案研究》(I.Goodson著,與仲鑫合譯,第1譯者),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班級社會學》(片岡德雄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D、近10年學術論文:
1、“涂爾幹的實證主義與教育社會學”,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136-142頁;
2、“ピーターパンのエクリチュール:教育思想としての児童文學”、南本長穂、山田浩之編著《入門·子ども社會學》、京都:ミルネヴァ書房、2015;124-146頁;
3、“升格的策略分析: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個案研究”(與王辛子、宦菁合著,第一作者),南京:《中國研究》2014年春季卷,第19期,159-179頁;
4、“論教育社會學中的新馬克思主義:S.鮑爾斯和H.吉丁斯的對應理論及其轉向”,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90-97頁;(《人大複印資料 教育學》全文轉載)
5、“聾學校での手話を活用した「よい授業」に関する日中比較研究:授業研究と通した分析”,(與鳥越隆士、小林由紀、森井結美合著,第二作者),神戸:《兵庫教育大學研究紀要》2014年第45巻,39-52頁;
6、“中日聾校手語教學的比較研究”,(與鳥越隆士、小林由紀、森井結美合著,第二作者),南京:《現代特殊教育》2014年第9期,60-62頁;
7、“教育中的權力-知識分析:深度訪談的中國經驗”,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2期,88-110頁;
8、“作為方法的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視角”,南昌:《教育學術月刊》2014年第1期,3-12頁;
9、“敘事資本:對教育社會史、生活史研究的一種深度理解”,武漢:《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46-53頁;(《人大複印資料 教育學》全文轉載)
10、“大學本科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以2所985高校調查為例”(與於莎莎、張弨、呂靜紫合著,第二作者),南京:《高教研究與探索》2012年第1、2期,62-67頁;
11、“表層分析宣言:教育社會理論的張力”,北京:《教育學報》2012年第6期,33-43頁;(《人大複印資料 教育學》全文轉載)
12、“高等教育場域中的知識建構:建築風水文化培訓班事件的案例研究”,(與張愛華合著,第二作者),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4期,86-99頁;
13、“‘西瓜太郎’的故事:教育的發展與文化的結構”,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第4期,133-153頁;
14、“今天的孩子:日本的童話,中國的感覺”,北京:《中國教師》2010年第11期,12-15頁;
15、“民工子弟學校外來教師的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實踐”(與楊燦君合著,第二作者),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69-75頁;
16、“中國聾人的犯罪與教育:一種反思性考察”,南京:《中國研究》2008年春秋季合卷,第7、8期,273-299頁;
17、“日本‘聾文化宣言’:權力政治、社會不平等與文化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4期,78-92頁;
18、“聾教育改革的社會學思考:非政府組織的‘雙語雙文化’努力” (與張媛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教育學報》2008年第4期,51-57頁;
19、“《山彥學校》的故事:生活綴方運動的教育社會學意義”,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第3期,117-137頁;
20、“如何理解‘平民教育’”,北京:《中國教師》2007年第2期,6-8頁。
21、“誰來教/如何教聾人最合適:教師觀點的考察”,台北:《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2期,85-124頁;
22、“馬克斯·韋伯與教育社會學研究”,廣州:《廣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20-23頁;(《人大複印資料 教育學》全文轉載)
獲獎情況
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7/10);
3、2009年“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5/5);
4、2005年“社會學套用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5);
5、200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