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歧視

貿易歧視是指在國際貿易中,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所謂的本國利益和經濟安全,採用關稅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進出口管制政策、政府補貼、藉口反傾銷、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政治或非市場經濟國家等進行不公平的歧視性的貿易制裁或限制的政策及其作為。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產生原因,不利影響,應對措施,

產生原因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場經濟制度逐步演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徵之一。目前,競爭已不再作為單純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變成為主權國家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的產業貿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採用進口關稅出口補貼等保護手段有利於改善本國企業的收益和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國企業或進口產品危及本國利益時,即使已開發國家的政府也採取直接干預的手段。特別是在“就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公共品的今天,由進口增加導致的失業問題已經具有了越來越突出的政治意義。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衝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然使政府傾向於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表現在經濟上,一些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崛起,使某些已開發國家的貿易優勢地位受到挑戰,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某些已開發國家必然採取傳統的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新貿易保護主義具有更強的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術上的歧視性和實際效果的有效性等特點,對開發中國家造成更大的危害。

不利影響

隨著中國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中國企業頻繁遭受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障措施以及技術、環境、勞工等貿易壁壘的限制,涉案金額猛增,國內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貿易摩擦進入了高發期。1995-2005年間,WTO成員向中國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調查達到716件。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損失每年高達300-400億美元。目前,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有不同特點。已開發國家更傾向於使用技術壁壘。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頻頻進行智慧財產權調查(即337調查)。1996-2004年,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36起,占美國337調查總數的13%。開發中國家則主要採用反傾銷等傳統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數增長較快。1995年以來,這4個國家共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178起,占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總數的41%。 2005年,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紡織品實施的特保措施使中國與已開發國家貿易摩擦達到了高峰。儘管通過反覆磋商談判,最終中國採取主動配額暫時平息了這場爭端,但在配額時代結束的第一年,中國紡織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紡織品自由貿易釋放的市場空間,卻仍要受主動配額的約束。貿易摩擦頻發不僅使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而且損害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不利於中國出口的可持續增長。

應對措施

1,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在國際貿易中,競爭與合作是兩條主線,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提升上去,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有實力應對貿易歧視,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新貿易保護主義。
2,強化理論研究,完善技術指導。已開發國家的新貿易主義往往有一整套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有別於一般的開發中國家。在如何應對或利用貿易壁壘措施的問題上應有自己的特點。加強理論研究,認清當今國際市場的形勢,及時歸納、總結和提升過去50多年來中國在自身發展和國際貿易方面好的經驗和好的做法,在與國際慣例相融的基礎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論合技術高度,並指導實踐。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發戰略,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海,經風沐雨。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市場競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鍛造我國政府和企業的應對能力。
4,積極參與WTO規則遊戲,充分利用WTO規則保護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我國是wto的成員國,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給予開發中國家的特殊照顧,可以通過世貿組織特設的貿易爭端解決機構和程式,爭取公平地解決貿易爭端,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中國可以參與各個議題的談判和貿易規則的制定,充分表達中國的要求和關切,維護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合法權益,並在建立和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還能利用世貿組織的講台,宣傳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積極發展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貿易和技術交流,還可以得到世貿組織匯集的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的信息資料。以及利用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享有採取例外與保障措施的權利,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