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華亭諸親友詩序

《貽華亭諸親友詩序》是明代文人何良俊寫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貽華亭諸親友詩序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何良俊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余旅寓留都[1],故鄉諸親友每有來訊,即諷余南歸。嘗聞昔人以軒冕為桎梏[2]。夫軒冕者本榮身之具也,然不免於牽曳[3],由達情任性者視之,其於桎梏等耳。若吳中士[4],競營厚產,多者以萬計,其次不減數千。故皆受有司絛籠[5],每一接見病若夏畦[6],其為桎梏,孰甚於是?
余羈旅貧困,有時絕糧,豈不知故鄉尚有舊業可賴,或庶幾不至乏絕?然士可殺不可辱,縱令餓死,不猶愈於低頭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籠中之鳥,今幸已解決,寧可自求更處籠中哉?脫去一籠,復入一籠,此自貽伊戚[7]。他日誰復憐之?誰復念之?又誰復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舊都[8],其留守大臣暨諸僚,皆與內庭埒[9],但事簡乏權,頗稱閒局[10]。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輒來就之,並是一時勝流,亦皆憐才下士。見良俊頗工筆札[11],兼善名理[12],說劍談兵,考文辨制,下至詞曲亦能知其音調[13],故常下榻待之[14]。又以良俊失意無聊,不欲責以苛禮。良俊性復疏宕,每至,即抵掌談筆於其坐。諸公亦無牾也[15]。假令親友強之南歸,不知教何此著此?其能免窮愁勃窣窘死哉[16]?故聊寄傲以畢餘年[17]。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於公卿間,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18],史稱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書,善於談論,率到好狎,遨遊人間,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時駕柴車,恣心所適,致醉而歸,時人號為通隱。此即秣陵故事[19]。今日良俊適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後,復有一雲孫似之耶?輒用韻寄懷,以貽同好[21]。

作品注釋

[1]旅寓留者:時作者任南京翰林院孔目。1421年(永樂十九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南京因稱留都。
[2]軒冕:乘軒服冕,借指顯貴。
[3]牽曳:牽引,牽掣。
[4]吳中:今蘇州
[5]絛籠:喻束縛。絛:系鳥足之絲繩。
[6]病若夏畦:《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謂強為媚悅之顏,其累甚於夏日在菜地勞作。畦,灌園,澆水。
[7]自貽伊戚:猶言自尋煩惱,自討苦吃。貽:通“遺”,留下。伊,是,此。戚,通“戚”,憂苦。
[8]建康:即南京。
[9]與內庭埒:明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仍設有一套與北京相似之官僚機構,官吏品秩亦同,但少實權,故下文稱事簡乏權。內庭,宮禁之內,指朝延。埒,相等。
[10]閒局:閒散無事之官署。
[11]筆札:指創作詩文。
[12]名理:魏晉人士尚清談,稱辨析名稱事理為名理。何良俊精熟《世說新語》,嘗仿其體,作《皇明世說新語》。
[13]知其音調:良俊愛好戲曲,精通音律,為明代著名戲曲批評家。
[14]下榻:接待賓客。《後漢書.徐穉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
[15]牾:牴觸。
[16]勃窣:匍匐而行。司馬相如《子虛賦》:“媻珊勃窣,上乎金堤。”又,吳地方言,體短步澀曰勃窣。
[17]寄傲:寄託傲世之志。
[18]“吾家”句:何點子字晳,齊梁時人。《梁史》本傳云:“容貌方雅,博通群書,善談論。家本甲族,親姻多貴仕。點雖不入城府,而遨遊人世,不簪不帶,或駕柴車,躡矰草 ,恣心所適,致醉而歸,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為通隱。”
真素:真率自然。通美:豁達友善。
率到:真率,爽直。
狎:戲謔。
箕踞:傲慢不敬之態。
柴車:弊惡之車,簡陋無飾的車子。
通隱:曠達的隱士。
[19]秣陵:今南京,六朝故都。
[20]雲孫:猶遠孫。孫之子,一世為曾孫,二孫為玄孫,三世為來孫,四世為昆孫,五世為仍孫,六世為雲孫
[21]貽同好:贈送志同道合者。其詩云:“不論澤國與神京,心遠從自地自清。劉伶到處便埋骨,陶潛去留不吝情。試言東海灘頭鶴,詎勝秦淮樹底鶯?招隱勞君頻悵望,移文元在秣陵城。”

作者簡介

何良俊(1506—1573),字元郎,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喜靖中,以歲項生入國學,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棄去,適倭擾海上,留金陵數年,復移居蘇州,與文徴明等游。年七十始歸故里。良俊少而篤學,與弟良傅並有才名,時人比之二陸。家藏圖書四萬卷,涉獵殆遍。又通音律,自度樂曲。有《何翰林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