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分離定理

費雪分離定理是古典經濟學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貨幣數量理論,是一種探討總收入的名義價值如何決定的理論。因為該理論揭示了對既定數量的總收入應該持有的貨幣的數量,並且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沒有影響。美國經濟學家費雪1911年出版的《貨幣購買力》對古典數量論作了最清晰的闡述。其理論內容主要反映在費雪交易方程式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費雪分離定理
  • 外文名:Fisher’s Separation Theorem
  • 表達式:M× V= P ×Y
  • 提出者:費雪
  • 提出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 套用學科:金融學
公式,意義,

公式

費雪交易方程式是M× V= P ×Y
其中M是 給定年份的貨幣數量,V 是給定年份貨幣流通速度, P是給定年份的價格水平, Y是給定年份的交易量。
該方程式表示貨幣數量乘以貨幣使用次數必定等於名義收入。費雪認為短期內V,Y是不變的,因為V由社會制度和習慣等因素決定的,所以長期內比較穩定。同時在充分就業條件下,社會商品和勞務總交易量,即Y也是一個相當穩定的一個因素。這樣,交易方程式就轉化為貨幣數量論。而且,貨幣數量論提供了價格水平變動的一種解釋:價格水平變動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當M變動時,P作同比例的變動。費雪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目的在於交易,這樣,貨幣數量論揭示了對於既定的名義總收入下人們所持的貨幣數量,它反映的是貨幣需求數量論,又稱現金交易數量論。
定理的結論是說,一個公司的目標是追求現值的最大化,而與所有者的偏好無關。

意義

關於“富者俞富,窮者俞窮”的境地,非主流的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繆爾達爾亦討論過,他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講得即是這類問題。富有的家庭、社區及至國家更有機會投資於教育,因而在未來也會更有優勢。而窮者則沒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困境。主流的經濟學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我無意揣測主流經濟學家的心理,但是我卻可以從費雪分離定理(Fisher’s Separation Theorem)中得出否定性的結論。任何一個個人都能夠被視為雙重角色: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來投資——投資於人力資本的企業的股東;作為一個消費者可以擁有自己的消費計畫。按按費雪分離定理,假如存在完全的資本市場,那么股東與消費者是可以二分的,即企業的決策並不依賴於消費者特定的偏好,企業的決策存在一個唯一的最優點:企業投資的最優點在於邊際投資收益的淨現值為零。在本例中,意味著如果資本市場是完全的,那么每個個人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並不依賴於個人的消費計畫。所以,窮人的孩子與富人的孩子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是獨立於家庭收入的。如果費雪分離定理描述的是現實,那么由於受教育的機會獨立於家庭收入,因此即使財富的機會與受教育的機會正相關,我們也不能得出結論:財富的機會與家庭收入正相關。
但是,費雪分離定理僅僅給出了我們一個理想化的分析基準。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的金融市場。特別是深受金融壓抑的開發中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