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學院科學研究所

貴州民族學院科學研究所

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是貴州民族學院2004年9月調整內設機構後的科研機構之一。現有科研人員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包括在讀)4人。貴州民族學院副院長楊昌儒任院長,石開忠教授任常務副院長,李錦平教授、龍耀宏教授任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民族學院科學研究所
  • 前身:貴州民族學院
  • 調整時間:2004年9月
  • 始建於:1984.9
機構簡介,機構特色,科研獲獎,

機構簡介

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的前身是民族研究所和民族研究中心。
民族研究所建立於1984年9月,柏果成任所長,史繼忠、庹修明任副所長。建所後,開展了民族史、民族經濟、民族文學、民族人口等學科的研究工作,拍攝了大量的民族風情照片,出版了 《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社會形態研究》、《貴州瑤族》、《貴州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講》等著作,編印了《貴州彝族研究論文選編》、《民國年間未刊縣誌十二種》等資料集,承擔了《貴州省志·民族志》中《布依族志》、《瑤族志》等志書的撰寫任務,參加了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組織的“六山六水”調查,部分科研人員還承擔《貴州民族史》、《方誌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機構特色

1989年,民族研究所更名為民族文化研究所,與民族語言文學系系所合一,潘定智兼任所長,庹修明任副所長。
1992年民族研究所恢復原獨立建制,庹修明、李錦平先後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1999年6月,彝文文獻研究所與民族研究所合併,仍稱民族研究所,下設民族研究室和彝文文獻研究室。
從1992年恢復建制到2000年9月的八年中,全所共承擔了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出版著作20多部,發表論文100多篇。在民族學人類學理論研究、民族經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彝文文獻研究、儺戲儺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以民族教育研究成果較為突出,承擔的課題就有6項,涉及民族教育與民族經的互動關係,民漢雙語教學、民族職業教育、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體制模式、民族地區外語教學語種結構最佳化組合等各個方面。彝文文獻研究和儺戲儺文化研究是民族研究所的強項與特色。彝文文獻研究出版了《中國彝史文獻通考》等著作多部。儺戲儺文化研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先後與台灣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完成了《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中國西南民間儀禮與藝術》等課題,出版了調查報告集多部。

科研獲獎

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為了適應教學科研的需要,集中全校的人力、財力、物力、更好地開展民族研究,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促進貴州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擴大貴州民族學院的科研知名度,落實“三講”教育整改措施,2000年10月,學校決定以民族研究所為基礎,組建民族研究中心,楊昌國任主任,李錦平、潘朝霖任副主任。
組建民族研究中心後,由於研究隊伍壯大,財力、物力得以集中使用,因而科研成果大為顯著。據統計,2001—2003年,民族研究中心承擔科研項目48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社科基金項目14項,省教育廳社科項目10項;出版著作45部,發表論文254篇。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共1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其他獎3項。 民族研究中心科研成果顯著,2004年4月29日被貴州省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狀”,是全省高校中唯一受表彰的基層單位。
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雖然人數不多,但由於全體科研人員一如既往地致力科研,2004年仍取得顯著成績,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10多篇,承擔科研項目7項。副院長李錦平教授編著的《苗語同義詞反義詞詞典》於2005年2月獲首屆貴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辦公室主任李天元助理研究員撰寫的論文《貴州彝語地名與生態環境》 2005年5月獲貴州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副院長龍耀宏教授2005年5月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隨著學校經濟狀況的逐漸好轉,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的科研辦公條件已大大改善,現有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數碼攝像機、數位照相機、傳真機等科研辦公設備,有基本滿足科研需要的圖書資料。
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將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下屬機構,抓緊完成民族博物館籌建工作,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繼續致力科研,努力把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建設成為省內知名、國內有一定期影響的民族研究機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