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是貴州省興義、仁懷、畢節等縣所產的地方優質橘子,興義縣栽培最多,產量大,故以興義大紅袍馳名省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大紅袍
- 興源地:貴州省
- 品質特徵: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
- 功效:明目益思,輕身耐老等
簡介,傳說,採制,泡法,品法,功效,
簡介
大紅袍是一個很好的品種,有的果樹一株年
產最高可達一千斤。果實餅圓形,果個較大,單個重量一般在一百克以上。果色橙紅鮮艷,光滑明亮;果皮較薄,每個果九至十瓣,大小整齊,很易分離;瓤瓣皮薄而透明,籽較少。肉胞淺橙黃色,胞嫩多汁,風味濃甜,含糖百分之八點五以上,品質上等。興義大紅袍是貴州省水果傳統的出口品種之一,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定聲譽。
貴州大紅袍

傳說
路過武夷時﹐突然發病﹐腹痛難忍﹐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病痛即止﹐不藥而愈﹐舉人後來考取了狀元﹐為了答謝和尚﹐專程前來拜謝﹐並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該茶因而得名“大紅袍”。也有的說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終日肚疼鼓脹,臥床不起,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均不見效。後天心廟老方丈得知便獻上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謝恩。大臣到武夷山後便將大紅袍披在神茶上,並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但更多的人認為大紅袍茶樹是因為早春時節,葉芽勃發,遠望通樹艷紅似火,遠望宛如一件件大紅袍覆蓋樹冠而得名。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貴州大紅袍

大紅袍茶樹僅有四株。
採制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
貴州大紅袍

泡法
通常有有壺泡法和杯泡法兩種,人多時宜用壺泡,人少宜杯泡。浸泡時間,依照泡飲者的習慣和愛好,應適當調節茶量、水量、且清溫度水沖泡和適宜品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茶量:以容器(壺或蓋杯)大小而定,一般為容器量的半數量。
水量:以茶量為準,一般一克茶葉20-25毫升水。
水溫:應達初沸98攝氏度以上,特別是第一次沖泡。
浸泡時間:第一次以1分鐘,第二次1.5分鐘,第三次2分鐘較適宜,優質武夷岩茶可以沖泡六次以上。
沖泡方法:應注意沸水高沖,到略高於容器面、颳去壺、杯表面泡沫、淨蓋後蓋好分杯應低斟,可減少茶香飄逸。
品法
品飲方法:品茶應先看水色是否清沏艷麗。橙黃或深橙黃色,水色是
否三層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為優,再聞其香,香要清純無雜氣而幽香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領略水香是否一致。二泡:應重點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較低明顯的苦澀味或雜味,茶湯雖吞下而口腔似有物留下,較原來有沉的感覺。
貴州大紅袍

三泡:應重點放在韻字上下功夫,茶湯在口腔中是否有鮮爽感,有一種天然韻味,在喉頭有潤滑爽口之快感,還未想將茶湯吞下時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休十分講究“岩骨”喉韻咀底,杯底香,(杯中水飲完後聞杯底香等)品茶是一種精神感應,高層次的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