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困化
- 外文名:Pauperization
- 參考書目:五個
- 該制度趨勢:兩種
- 概念提出者:馬克思
- 漢語拼音:pín kùn huà
馬克思論證說資本主義,實際工資的增加一般不會超出上限,剝削率不會大幅度地提高,參考書目,
馬克思論證說資本主義
在分析工人階級狀況時,馬克思論證說資本主義必然要造成維持一批備用的失業和半失業的勞動力(即勞動後備軍);這種備用的勞動力,加上盈利能力、競爭和資本流動等因素所造成的限制,必然會使工人的實際工資趕不上生產率的增長。實際上,實際工資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實際工資下降,而剝削率卻在上升。勞動生產率與實際工資之間這種不斷擴大的差距,將使資本的能力增大,從而進一步拉大“勞動者的地位與資本家地位之間的巨大差距”。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特徵。馬克思指出實際工資所以能繼續提高,是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資本論》第1卷,第679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馬克思還得出結論說:“勞動剝削程度趨向提高”不過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資本主義藉以表現的特殊形式”(同上,第3卷,第267頁)。在《僱傭勞動和資本》中,馬克思指出如果生產資本增加,工資也許會增加,但“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比起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來,比起一般社會發展水平來,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7——368頁)。
實際工資的增加一般不會超出上限
這一事實,決不會妨礙資本家不斷地盡最大可能地力圖降低實際工資,而調節僱傭勞動力的條件卻對工人絕對貧困化的趨勢規定了客觀的下限。比如,在勞動後備軍多的地方,實際工資就可能甚至下降到低於維持生存的程度,因為當現有的工人“用完”時,新的工人又可以補充上來。然而,在繁榮期間,當某些地區的勞動儲備軍用完了,那末由於缺少立即可以使用的勞動力,實際工資也可能在輸入勞動力的費用或資本流動費用的範圍之內增加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成立工會和社會立法形式體現出來的工人鬥爭本身,也可以調節資本購買勞動力的條件,而且除危機期間之外,這種鬥爭都可成功地挫敗資本家削降實際工資的企圖。因此,工人絕對貧困的固有壓力是可以在適當條件下排除的。
剝削率不會大幅度地提高
然而,像米克這樣一些現代馬克思主義者卻認為:“無疑馬克思確實預見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不管絕對工資會怎樣,相對工資(即相對於財產收入的工資)將下降”(見“參考書目”②,第121頁),但實際上先進資本國家中並不存在相對工資的明顯下降。因此,米克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認為有必要探索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的“運動規律”(見“參考書目”②,第127—128頁)。對當代資本主義新的運動規律有這樣一種看法,即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既不存在“絕對”貧困化,也不存在“相對”貧困化,因此,任何形式的貧困化只限於邊緣地區的不已開發國家(通常是宗主國資本發展的產物)。這種看法往往與中心地區的工資壓縮危機論有關(參看經濟危機條目),因為沒有貧困化就等於剩餘價值率經常呈下降趨勢。然而,這一觀點的核心是這樣一種經驗的看法,即剝削率不會大幅度地提高。但只要人們稍微注意一下馬克思主義的範疇與反映現代國民收入的傳統經濟範疇之間的區別,這一看法就立刻站不住腳了(見“參考書目④)。
(AS)
參考書目
①J.E.埃利奧特:《馬克思恩格斯論經濟、政治和社會》,1981年英文版。
②羅納德·L·米克:“馬克思的‘不斷貧困化’學說,載《經濟、意識形態及其它論文》,1967年英文版。
③R.羅斯多爾斯基:《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形成》(1968),1977年英文版。
④A.沙克:“危機理論史導言”,載《危機中的美國資本主義》,1978年英文版。
⑤T.索威爾:《馬克思的“不斷貧困化”學說》,1960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