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貧困化伴是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無產階級經濟地位和生活狀況惡化的趨勢。
無產階級貧困化伴是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無產階級經濟地位和生活狀況惡化的趨勢。資本積累過程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相對過剩人口擴大的過程,又是無產階級經濟地位和狀況趨於惡化的過程。馬克思依據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積累同所引起的無產階級貧困化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指出:“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後,使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頁)這一規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對抗性質。為數極少的資本家占有大量社會財富,而大量的勞動者卻掙扎在貧困線上。1980年美國擁有百萬富翁57萬人,1984年增為83.3萬人,到1986年已達百萬。美國億萬富翁的人數也在增加,1985年私人財產超過10億美元的有17人,1986年增為26人。與此同時,按美國官方公布的材料,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數已達3000多萬。列寧根據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理論,在分析帝國主義時期無產階級的經濟地位時,運用了相對貧困化和絕對貧困化兩個範疇。根據19世紀80年代之後30年中德國工人的生活狀況,列寧指出,在這一時期,“工人的貧困化是絕對的,就是說,他們簡直愈來愈窮,生活更壞,吃得更差,更吃不飽,更要擠在地窯閣樓。”(《列寧全集》第18卷第430頁)但是,列寧並不認為,在任何時期,工人階級的狀況都在絕對惡化。他說,“我同樣認為,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民眾的窮苦和貧困’是十分必要的。我不主張說窮苦和貧困的絕對增長”(同上書第6卷第212頁)。針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根本否認無產階級貧困化的謬論,列寧又指出:“危機和工業停滯時期又使小生產者更加陷於破產,使僱傭勞動更加依附資本,並更加迅速地引起工人階級狀況的相對惡化,而有時是絕對惡化。”(同上書第36卷第78頁)所謂相對貧困化是指工人階級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相對下降的趨勢。與考茨基不同,列寧雖然運用了相對貧困化和絕對貧困化這兩個範疇,但並不認為它們是兩個規律。對無產階級貧困化特別是絕對貧困化問題,國內外學者尚存在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