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格羅夫斯等人。將所有四個羚牛
亞種提升到
物種狀態
(B.taxicolor,B.bedfordi,B. whitei,B. tibetanus)。[Groves, C.P. & Grubb, P. (2011):《有蹄類動物分類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歷史上,貢山羚牛被認為是羚牛的指名亞種,後被基於分子系統發生、形態和地理分布的分類學研究提升為獨立種。
但截止2021年2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仍然將貢山羚牛列入羚牛的指名亞種(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
形態特徵
貢山羚牛成年頭體長170-220厘米,體重250-400千克,尾巴長約15厘米,通常隱藏在厚而長、蓬鬆的皮毛下。該種和其他羚牛亞種的體徵相似。體形粗大,四肢粗壯,肩高大於臀部,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似羊。被毛呈白黃色、金黃色至紅棕色,背部有深色條紋。 雄性長到肩高約120厘米,而雌性約105厘米。羚牛的頭很大,有一個拱形的口吻和一個寬闊、裸露的鼻子,兩性都有角可以長達64厘米,犄角是“橫向肋狀的”,角尖光滑,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角尖向內。腿短,有大而結實的兩趾蹄,蹄刺高度發達。老年個體為金黃色,背中不具脊紋。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幼體通體為灰棕色。
近種區別
整體形態與
四川羚牛相似,唯毛色更深,整體為棕黑色、頭部、四肢尤甚,而肩背部至頸部為相對較淺的棕黃色至暗金黃色,背脊中央有一條明顯的深色中線。
產地生境
棲息於高達5000米的岩石山坡,主要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由低至高依次生長著常綠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灌叢,它們白天隱匿於竹林、灌叢中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覓食。上下往來於群山之中,縱橫於懸崖峭壁之間,如履平地。它們身上長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禦嚴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熱,夏季氣溫接近30℃時,每分鐘氣喘即達100次以上。常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帶,冬季遷移至2500米以下的針葉林中的多岩區。
生活習性
夏季,該種在高海拔地區生活在多達300隻的大群中,在冬季形成20隻的小群員。年長的雄性通常獨居,只在交配的幾個月里和一群羚牛一起度過。羚牛是一種移動非常緩慢的動物,但也有能力在具有挑戰性的斜坡上靈活地從岩石跳到另一岩石。它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茂密的植被中度過,只是為了吃東西而出現。夏季有從高海拔地區向冬季低海拔地區的季節性遷徙。當遇到危險時,一頭羚牛會用咳嗽聲警告羚群的其他成員。 然後這些羚牛就會躲在茂密的灌木叢中尋找掩護。個體有時會出於未知的原因用尿液噴灑身體的下側。
羚牛是一種多食性的食草動物,主要是植物。它們在清晨或傍晚覓食,主要吃樹木或灌木上的落葉,但也吃草和草本植物。在冬天,選擇的食物是樹枝或常綠樹葉。該物種會撞倒直徑達10厘米的樹苗,甚至用後腿站立以觸及葉子。羚牛還需要大量的礦物質攝入,有時會長途跋涉到達有鹽的地礦,在那裡它們可能會停留幾天。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分布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山地,包括中國雲南西北部怒江以北的高黎貢山、獨龍江流域,以及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東的部分地區,並向南延伸至緬甸北部部分區域。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據2018年的調查研究結果,在中國
高黎貢山獨龍江地區分布有12個羚牛種群,種群數量已經增長到400-450頭,是貢山羚牛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