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本質與財政調控》是1998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康。
基本介紹
- 作者:賈康
- ISBN:9787505814738
- 頁數:223
- 定價:14.20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7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上篇在對財政本質的學說做出歷史回顧並對“國家分配論”的基本觀點及所遇詰難加以概括和分析的基礎上,展開論述財政本質,提出:
1.可對人們所稱的“財政”作廣義、狹義兩種解釋。廣義財政在現象形態上指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以社會性的權力中心為主體的理財活動,包括國家出現之前的原始財政,國家出現之後的國家財政,以及將來國家消亡之後公共權力中心的財政;狹義財政在現象形態上可以特指人類社會某個具體發展階段上的以社會權力中心為主體的理財活動――由於我們現在處於國家作為社會權力中心的社會,所以今天通常所說的財政,即為國家財政(或國家各級政府的財政),是狹義財政的具體形式之一。
2.原始財政是以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聯盟、農村公社的社會性權力中心為主體的理財活動,其經濟上的基本前提是出現剩餘產品,其政治上的基本前提是出現社會性的權力中心。經濟的前提是第一性的,政治的前提是第二性的。
3.伴隨著原始公社演變為奴隸制國家,原始財政亦演變為國家財政,而且財政在這種過渡中也為國家的產生和穩固化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條件。
4.國家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這三類剝削階級國家財政的演變。其外在表現形式、具體收支方法和管理體制、方式等有諸多變化,但這些都是由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所決定的。剝削階級國家掌握的理財工具,在履行一定社會公共職能的同時,都以滿足剝削階級統治的需要為首要職能。
5.社會主義按其制度的內在邏輯,將最終引出無階級社會和國家的消亡;社會主義國家財政在履行社會公共職能、滿足“共同需要”的同時,雖也必然把實現社會主義國家職能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使命置於首位,但共同需要和國家需要這兩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將逐漸消除對立成分,最終歸於大同。
6.從現象形態概括的財政,是以社會性的權力中心為主體,以社會總產品中的一部分(主要為剩餘產品)為客體,具有集中性特徵的理財活動。以經濟學的語言說,這便是社會權力中心以自己的活動參與資源配置。現代國家財政,是指以國家政權為主體,對代表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中以剩餘產品為主的某個份額的部分貨幣資金,加以集中籌措和使用,具體表現為國家財政收支及相應的管理活動。
7.財政的本質,是作為客觀經濟範疇存在於社會再生產之中具有集中性特徵的分配關係,是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所決定的廣義社會生產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財政的本質,是“財政一般”的本質在階級社會中的特性化、具體化,即由國家充當集中分配的主體。社會主義財政的本質,則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之後、國家消亡之前的歷史階段,“國家財政本質”的一種特性化、具體化: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這種主導的生產關係所決定的、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主體的、在主體總攬全局情況下、主要以社會總產品中剩餘產品為對象的、主要採取價值形式的分配關係。
8.歸根結蒂,本原的財政分配關係決定著派生的財政分配手段。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在國家財政分配主體的意願上,分配與調控完全是為了鞏固、維護其政治統治及其經濟基礎,但實際的調控則可能如願,亦可能相反,關鍵在於主體是否能順應生產力、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客觀規律要求。下篇進一步論述國家財政職能、作用與調控,指出:
1.國家財政職能作用的基本點在於分配,由分配的職能派生配置、調節、監督三大方面的職能。職能實現的結果即為財政作用,總體概念上可把握為財政的調控。
2.政府職能與財政職能可分為共性與個性兩個部分。共性部分包括國家機器運轉、法律政策體系和公共產品。個性部分由具體的歷史傳統、國情、發展階段、體制模式等因素所決定。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生產力落後的發展中大國國情和在“兩個轉變”中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對於現階段的中國政府職能及財政職能,賦予了幾個方面的特定使命或特別需要強化的個性內容:――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服務,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貫徹合理而有力的國家產業政策,組織實施必要的重點建設項目。――形成合理而有力的政府調控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的能力,推動和維護先富帶後富的“共同富裕”進程。――實行政府及財政體系自身的改革並推動、促進各個方面的改革,為在總體配套中與市場經濟接軌,實現“兩個轉變”服務。
4.需擺正我國財政的分配順序,由共性職能而個性職能,糾正政府職能與財政職能在範圍上的錯位、不到位,並轉變某些政府職能的實現方式。
5.“量出制入”與“量入為出”是兩個層次上的財政收支平衡原理:從邏輯源頭上說,政府理財在收支規模方面的始發原則,應是“量出制入”,即在明確政府合理職能與必要支出任務的前提下,設計籌措財力的通盤框架,以此規制財政收入規模;此後,在財政常規運轉、政府安排落實具體項目的層次上,特別是在財政個性職能的範圍內,應當是“量入為出”。
6.綜合分析我國財政憑藉其職能所發揮的作用,可歸納為:
(1)促進經濟成長;
(2)最佳化經濟結構;
(3)反經濟周期與維護經濟穩定;
(4)實施收入再分配與維護社會穩定;
(5)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和可持續發展;
(6)監督與規範經濟活動;
(7)保證正常的政權建設與運轉。
7.根據對於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再認識,應當適應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把財政收支納入社會總供需平衡的軌道通盤考慮,由固守年度平衡原則,轉為彈性控制原則,加強“反經濟周期”操作。
8.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財政調控需要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作為體制依託。近年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還有若干遺留問題有待解決。
9.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巨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兩大政策要共同處理好鬆緊配合、赤字與借款、綜合財政信貸計畫、國債發行流通與公開市場業務、國有企業資金投入與存量調整、防範金融風險等重大事項。
10.國有資產管理是財政調控重要的專門領域。要針對以往這方面的弊病,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文中討論了這種改革的若干重大抉擇和基本思路,以及在財政預算中設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構想。
11.我國財政調控體系需大力健全,從信息、諮詢、決策、執行四大子系統的基礎工作做起,並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拓理財新方式。文中就這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賈康1954年7月出生於武漢。1985年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生部畢業,獲碩士學位,1998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入選亨氏基金項目,赴美國匹茲堡大學作訪問學者一年。現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生部博士生導師,《財政研究》常務副主編,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95年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7年後擔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先後主持或參加數十項國家或部委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課題,發表論文、文章二百餘篇,著作十餘種。近年多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數次赴香港講學。科研成果多次在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財政理論界獲全國性獎勵。
作品目錄
目錄
內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理論的使命與研討者的責任
上篇 財政本質論析
一、關於財政本質學說的歷史回顧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財政制度、稅收、國債預算等的有關論述
(二)古典學派關於財政的若干觀點
(三)19世紀的德國財政理論:社會政策學派
(四)20世紀早期的財政社會學理論
(五)近代英國的財政理論
(六)當代美國的財政理論
(七)前蘇聯的財政理論
(八)當代中國財政理論中關於財政本質的認識
二、國家分配論:基本觀點的分析
(一)“國家分配論”理論框架的要點
(二)對“國家分配論”的主要詰難及相關探究
(三)結合其他流派的考察
(四)關於“國家分配論”的發展的幾點思考
三、財政本質的展開論述
(一)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財政本質的理論基礎
(二)廣義財政概念與原始財政起源
(三)國家財政的產生
(四)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
(五)社會主義的國家財政
(六)財政現象與財政本質的概括
下篇 財政職能作用與調控
一、財政職能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一)財政職能作用:財政本質的外化
(二)政府職能及財政職能範圍:共性與個性
(三)現歷史階段我國財政被賦予的特定使命
二、基於政府職能的財政分配順序、範圍、方式及平衡原理
(一)擺正財政分配順序
(二)糾正政府職能與財政職能在範圍上的錯位
(三)轉變政府某些職能的實現方式
(四)“量出制入”與“量入為出”:兩個層次上的平衡原理
三、我國財政調控作用分析
(一)促進經濟成長
(二)最佳化經濟結構
(三)反經濟周期與維護經濟穩定
(四)實施收入再分配與維護社會穩定
(五)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和可持續發展
(六)監督與規範經濟活動
(七)保證正常的政權建設與運轉
四、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再認識
(一)關於平衡政策的簡要回顧
(二)1979年後實踐提出的挑戰
(三)財政失平的主要原因
(四)財政失平的客觀效應
(五)認識上需理清的幾個關係和今後應把握的政策要點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財政調控的體制依託: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
(一)以往財政體制的演變和“分灶吃飯”後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
(三)近年財稅改革的重大進展
(四)目前財政體制和稅制仍存在的問題
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一)我國財政、金融體系的概況和相互關係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聯繫和區別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若干重要事項
七、國有資產管理:財政調控重要的專門領域
(一)以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弊病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項抉擇
(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四)財政預算中設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構想
八、健全我國的財政調控體系
(一)財政調控體系的基本要素
(二)健全財政調控體系所應注重的基礎性工作
(三)健全財政調控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四)健全財政調控體系需要進一步開拓理財新方式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理論的使命與研討者的責任
上篇 財政本質論析
一、關於財政本質學說的歷史回顧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財政制度、稅收、國債預算等的有關論述
(二)古典學派關於財政的若干觀點
(三)19世紀的德國財政理論:社會政策學派
(四)20世紀早期的財政社會學理論
(五)近代英國的財政理論
(六)當代美國的財政理論
(七)前蘇聯的財政理論
(八)當代中國財政理論中關於財政本質的認識
二、國家分配論:基本觀點的分析
(一)“國家分配論”理論框架的要點
(二)對“國家分配論”的主要詰難及相關探究
(三)結合其他流派的考察
(四)關於“國家分配論”的發展的幾點思考
三、財政本質的展開論述
(一)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財政本質的理論基礎
(二)廣義財政概念與原始財政起源
(三)國家財政的產生
(四)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
(五)社會主義的國家財政
(六)財政現象與財政本質的概括
下篇 財政職能作用與調控
一、財政職能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一)財政職能作用:財政本質的外化
(二)政府職能及財政職能範圍:共性與個性
(三)現歷史階段我國財政被賦予的特定使命
二、基於政府職能的財政分配順序、範圍、方式及平衡原理
(一)擺正財政分配順序
(二)糾正政府職能與財政職能在範圍上的錯位
(三)轉變政府某些職能的實現方式
(四)“量出制入”與“量入為出”:兩個層次上的平衡原理
三、我國財政調控作用分析
(一)促進經濟成長
(二)最佳化經濟結構
(三)反經濟周期與維護經濟穩定
(四)實施收入再分配與維護社會穩定
(五)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和可持續發展
(六)監督與規範經濟活動
(七)保證正常的政權建設與運轉
四、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再認識
(一)關於平衡政策的簡要回顧
(二)1979年後實踐提出的挑戰
(三)財政失平的主要原因
(四)財政失平的客觀效應
(五)認識上需理清的幾個關係和今後應把握的政策要點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財政調控的體制依託: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
(一)以往財政體制的演變和“分灶吃飯”後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
(三)近年財稅改革的重大進展
(四)目前財政體制和稅制仍存在的問題
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一)我國財政、金融體系的概況和相互關係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聯繫和區別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若干重要事項
七、國有資產管理:財政調控重要的專門領域
(一)以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弊病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項抉擇
(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四)財政預算中設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構想
八、健全我國的財政調控體系
(一)財政調控體系的基本要素
(二)健全財政調控體系所應注重的基礎性工作
(三)健全財政調控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四)健全財政調控體系需要進一步開拓理財新方式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