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寶翰亭

貞觀寶翰亭位於唐叔虞祠東側,昊天神祠西側,又名唐碑亭。647年(唐貞觀二十一年)始建,歷代屢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初為一楹,面西;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改建為三楹,並改為南向,邑令周寬並題加“貞觀寶翰”匾額。1984年,增建月台。該亭坐北向南,懸山頂,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亭高6?15米,坐落在1?5米的台基上,占地面積109平方米。亭內東西各置一巨碑,東面為唐太宗李世民於646年(貞觀二十年)御製御書《晉祠之銘並序》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並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特點,中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為飛白體。碑趺為矩形石礅,蒼實古樸。全碑共1203字,碑文分為序文、銘文兩個部分。序文為駢體文,銘文為四言古體。全文先從歷史說起,歌頌了周朝的政治和晉國唐叔虞建國的政策,宣揚儒學“仁愛”思想;然後筆鋒轉向現實,揭露和鞭笞了隋王朝的昏暗,以至引起神人共怒,婉轉地說出唐王朝的建立乃是天意,並求賴神功繼續保佑唐朝國祚“芳猷永嗣”。書體飛逸灑脫,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鍊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碑陰刻初唐功臣長孫無忌、蕭蠫、李?、張亮、李道宗、楊師道、馬周諸功臣名銜。右面為邑人楊癱鐫於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按原碑拓片摹鉤刻成的複製碑,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由於複製工藝高超,與真品如出一轍,難辨真偽。
貞觀寶翰亭
亭內北壁上有李世民線刻畫像,東壁上嵌有朱彝尊集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石刻。西壁上還嵌有清康熙年間太原知府周令樹撰《重建晉祠碑亭記》石刻。
《晉祠之銘並序》碑,至今已歷時1300多年,為晉祠人文景觀中最古老的遺存,被列為晉祠“三大銘刻”之首。周令樹的《重建晉祠碑亭記》情文並茂,書法亦佳,被當時著名學者閻若璩所推崇,與傅山所書“晉源之柏第一章”及曹溶所作《晉祠紀游》12首,合稱“晉祠三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