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貝氏島羚是體型很小的
羚羊,體重2-3千克,體長50-57.5毫米,尾長45-50厘米。雌性通常比雄性大。身體呈駝背,前傾的形式,肩膀低於臀部。腿非常纖細,在蹄的上方標記有白色斑點。體背的皮毛整體光滑發亮,呈深栗色至暗紅棕色,側面變得較淺。底部發白。短尾巴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為棕色。臉部的顏色與身體相似,但前額會更暗。耳朵根部的白色小斑塊以及下巴和上喉嚨的白色突出了這一點。只有雄性有非常短的角,通常長度為2-4厘米(最大5.5厘米)。角在基部具有環,並與前額成一直線向後突出。
近種區別
貝氏島羚在外形上類似於西非的皇家島羚(Neotragus pygmaeus),但可以通過其較大的體型尺寸,較深的皮毛色澤以及耳朵上有小的黑白斑紋來區分 。
棲息環境
最常見於潮濕的森林和灌木叢中。非洲中部雨林地帶的熱帶森林,次生林和植被水平較低的邊緣生境是首選,也廣泛出現於農業種植園,特別是香蕉和咖啡種植園。
生活習性
貝氏島羚典型的家族領地範圍為2-4公頃。雄性是領主,用眶前腺產生的氣味標記其領地。雌性的領地不如雄性明顯,有時成群結隊。雄性在尋找雌性時會發出鼻音,而兩性通常在逃離時會發出短促的聲音。
是晝夜活動的動物,黎明和黃昏時分活躍。白天通常在茂密的森林中度過,而夜間則在更開放的棲息地覓食。這種羚羊很少被發現遠離茂密覆蓋物的林區,這些被用作躲避捕食者的避難所。覓食時,貝氏島羚會以頭部靠近地面的方式行進,抬起腳並將其小心放下。如果受到驚嚇,最初的反應是停留在原位,如果發現威脅,則立即飛奔入掩護區。該物種在小型家庭範圍內(雌性大小為1-3公頃,雄性大小為2-4公頃)的區域生活,使用模式隨季節而變化。雖然一個雄性的活動範圍可能與幾個雌性的活動範圍重疊,但是雄性之間的住所和活動範圍往往不重疊。但是,尚未確定它們是否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地。
食物包括葉子、芽、嫩枝、真菌、草本植物、幼苗、蕨類和藤本植物的葉子。在人類侵入其自然棲息地的地區,它們也吃人類的糧食作物,如花生等。
分布範圍
貝氏島羚分布在三個不同的區域:奈及利亞東南部,
尼日河以東和克羅斯河以東;喀麥隆(
薩納加河以南)至中非共和國西南部(
桑加河以西);加彭以及剛果(金)西北和西南部和剛果(布),略微延伸到烏干達西南部。
繁殖方式
貝氏島羚在一年中都可發生交配,全年可繁殖,高峰出現在旱季晚期和雨季早期,即4-10月或12月。妊娠期是180-210天。每胎產一隻小羚,小羚出生時體重在1.6-2.4千克之間。大概在3-4個月後斷奶。雌性性成熟在16個月時,雄性可能在8個月時開始表現出性成熟跡象,但持續成熟直至18個月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截止2016年,貝氏島羚的總數量估計為219,000隻,並且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只要中非赤道的大片森林地區仍然存在,貝氏島羚的保護狀況就不會改變。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人類在這些地區快速定居的前景可能會導致森林破壞,狩獵和捕獵的壓力大大增加。這些因素會致使物種數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