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窩(江蘇省邳州市舊鄉名)

貓兒窩(江蘇省邳州市舊鄉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貓窩,邳州舊鄉名,亦稱貓兒窩、襲明街,始置於隋唐時期。位於京杭運河邳州段南岸,京杭運河及房亭河、彭河在此交匯,向北渡河約8里即至邳州城區運河鎮,沿運河南下約20里可到窯灣古鎮。

1958年,京杭運河邳州段實施拓寬工程,貓兒窩地段影響行洪,經決議,貓兒窩地區的居民分遷至運河兩岸的三個村莊。從此,自隋唐起熱鬧了一千多年的貓兒窩成了永遠塵封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貓兒窩
  • 地理位置:京杭運河邳州段南岸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貓兒窩始置於隋唐時期,因地處運河鎖鑰,水陸交通便捷,歷史上,貓兒窩人煙阜盛、商賈雲集。根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明朝時,這裡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集市。明朝嘉靖年間,邳州境內有21個集市,貓兒窩集便居其一。交通和人潮帶動了貓兒窩地區商號店鋪的興起。
明清時,京杭運河是國家南北水運的大動脈,不僅運送漕糧,也是重要的驛道。貓兒窩交通便捷,位置顯要,因此明清時期許多機構都設在此處。
趙村驛丞署,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設,在貓兒窩運河口。明清時運河沿線設有驛站,政府選派驛丞掌管郵傳迎送之事。除官方驛站外,貓兒窩還設有渡口,便於運河兩岸居民、商賈通行。
貓兒窩汛,清順治年間設。中國清代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清政府為加強對重要地區的有效控制與管理,廣設汛防,派兵駐守。貓兒窩汛隸屬邳州操房營,營兵五名,有界牌、煙墩、哨樓、堡房等建築。
直河巡檢司,清雍正末年設,主要職能是防範京杭運河和黃河(明清時流經邳州)水患,並保障漕運通行。直河巡檢司主官的辦公衙署就設在貓兒窩。雖然地域面積並不大,但因為事關重大,當時官方的很多河渠圖中都會特意標註貓兒窩的所在。雍正年間的《行水金鑒》和嘉慶年間的《六省黃河埽壩河道全圖》即是如此。
清史稿》中記載了清朝末年清軍與捻軍在貓兒窩地區的兩次爭奪:
同治年間,捻軍從安徽北部進入邳州境內,安營紮寨連綿三十餘里。總兵黃開榜率清軍與捻軍激戰,捻軍首領王春玉被殺,清軍一舉攻破貓兒窩捻軍營地,燒掉捻軍圩柵。光緒年間,捻軍捲土重來,清政府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清軍將領張得勝扼守貓兒窩灘,其他將領率水師由洪澤湖入運河,捻軍無險可守,勢力日蹙。
民國時期的邳縣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長期動盪,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緩慢,紙幣發行混亂。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幣、江蘇省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徐州平市官錢局發行的銅元票、邳縣款產處發行的抵借券以及各種商號私自發行的銅元票並行於市,呈現多元化貨幣發行格局。國家、省、市、縣各種主體競相發行貨幣在如今看來已然新奇,而商號也能發行貨幣更是最為獨特罕見的時代印記。貓兒窩的鄉民還極重教育。辛亥革命前,當地居民便集資建起了貓兒窩育賢初等國小堂。民國四年(1915),育賢學堂改辦為邳縣第三區區立國民學校。
貓兒窩
民國二十四年“懋昌新記”銅元票
抗戰時期,貓兒窩是中日雙方長期爭奪的重點。1938年5月17日,貓兒窩的守軍與來犯日軍展開激戰,因力量懸殊,貓兒窩失守。日軍從這裡渡過運河,進占運河車站,邳縣淪陷。占領隴海鐵路運河沿線後,敵人當然不會放棄這處水陸咽喉,他們在此安插據點,並在街市東南端修建了碉堡。向北,碉堡中的機槍射程可覆蓋京杭運河河道;向南,又封鎖了運河南岸陸上要道。貓兒窩成了被敵人扼住的咽喉,成為邳縣抗日軍民的心頭之患。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三團、中共領導的地方武裝“運河支隊”“邳南大隊”等多次組織對貓兒窩敵巢的進攻。
1944年,邳南大隊組織優勢兵力攻打貓兒窩。在三個連的精妙配合下,敵人據點的高大建築基本都被破壞,敵軍大部被殲,少數逃竄。這次戰鬥給日偽以重大痛擊,自此之後,敵人再也不敢在貓兒窩設據點,貓兒窩終於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淮海戰役時,貓兒窩又成焦點。1948年11月9日下午,黃百韜兵團一個加強連150多人開進貓兒窩,搶占了碉堡。隨後不久,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十一縱隊追擊而至,向碉堡發起多次強攻,十一縱近百名戰士犧牲,終於奪回碉堡,控制了運河要道。
1958年,京杭運河邳州段實施拓寬工程,貓兒窩地段影響行洪,經決議,貓兒窩地區的居民分遷至運河兩岸的三個村莊。從此,自隋唐起熱鬧了一千多年的貓兒窩成了永遠塵封的歷史。
貓兒窩(江蘇省邳州市舊鄉名)
如今,運河和房亭河的交匯處,貓兒窩遺址還有一小方土地孤立水中,卻早已是荒煙蔓草。踏上這方舊土,在荒草叢中,還會發現散落的青磚、深陷淤泥的石碾,它們似乎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是一處繁華之所。
貓兒窩(江蘇省邳州市舊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