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山林蛙

貓兒山林蛙

貓兒山林蛙,蛙科林蛙屬物種,生活于海拔1980m左右的山區。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Ranamaoershanensissp.nov.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林蛙屬
  • 中文名:貓兒山林蛙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物種辨識,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44.9~54.4mm,雌蛙體長52.1~57.6mm。頭長小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吻棱清楚,瞳孔橫橢圓形;鼓膜圓形,約為眼徑的1/2;犁骨齒呈兩短斜行。皮膚較光滑,有的個體肩上方有“∧”形疣粒;背側褶粗在顳部上方略向外側彎曲;顳褶清晰,口角處有一長腺體。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趾端鈍而無溝;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前角,左右跟部僅相遇,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幾乎等長,內跖突橢圓,外跖突不顯;趾間蹼缺刻深,其凹陷約位於第四趾第二關節處。體背面多為紅褐色或褐色,具有黑褐色條形斑或點狀斑;顳部有深褐色三角形斑;體腹面乳黃色有不清楚的灰色斑,腿腹面肉色,多數個體無斑。雄性第一指婚刺分為兩團,基部一團腹面不分;無聲囊,體腹面沒有雄性線。第36期蝌蚪體全長約54.2mm,頭體長19.4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79.4%;頭體背面橄欖色,具有黑色小斑點,體側和尾肌有乳色小點,體腹面色較淺,尾肌較發達,尾鰭較寬,有褐色雲斑,末端鈍尖;唇齒式多為Ⅰ:3+3/1+1:Ⅲ;上唇無乳突,兩口角及下唇乳突一排,完整無缺,兩口角及下唇兩側副突較多。

生境繁殖

該蛙生活于海拔1980m左右的山區。12月至翌年1月為繁殖期,此期可發現成蛙分散在濕地和森林之間的大小塘內活動,並可見到卵和33~36期的蝌蚪。根據蝌蚪的發育時期,該蝌蚪屬於越冬型蝌蚪。在3月和7月均可在同一水塘內見到幼期和晚期蝌蚪。4月成蛙遷移到森林內營陸棲生活,此期難以見到成蛙。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目前,只發現該蛙一個分布點,其種群數量不詳。受脅等級:未定。

分布

廣西(興安縣的貓兒山)。

物種辨識

新種在頭型上與中國林蛙相似,在體形上與昭覺林蛙相似。但與已知林蛙均有明顯不同。新種的背側褶略顯彎曲,這一特點明顯不同於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的黑龍江林蛙種組Ranaamurensisgroup和中國林蛙種組R.chensinensisgroup的成員。新種與長肢林蛙種組R.longicrusgroup的鎮海林蛙R.zhenhaiensis在背側褶的彎曲特點上相似,但前者有別於後者的主要特點有:頭型較寬扁,雌蛙後腿相對較長,蝌蚪唇齒式多為Ⅰ:3-3/Ⅲ:1-1。新種與長肢林蛙種組的其他林蛙不僅在背側褶和頭型等方面明顯有別,而且蝌蚪唇齒式也顯著不同。通過對四川、貴州和雲南的昭覺林蛙R.chaochiaoensis成體和蝌蚪標本(包括地模標本)的核查和比較,新種的脛跗關節前達眼角,皮膚光滑,缺乏疣粒,雄性腹側無雄性線,蝌蚪下唇乳突排列規則,中央無缺刻;而昭覺林蛙脛跗關節前達鼻孔或超過吻端,體側和背部有圓疣或長疣,雄性背腹側均有雄性線,蝌蚪下唇中央乳頭排列稀疏或有缺刻。
貓兒山林蛙
貓耳山林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