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研製背景,開發,招標定型,測試服役,設計特點,總體設計,火力系統,動力系統,衍生型號,基本型,預產D1,D型,A型,G型,F型,性能數據,基本性能,裝甲厚度,服役事件,德國裝備,別國使用,戰後情況,他國裝備,參加展覽,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早在1938年,德國就已提出了新型坦克的研發計畫,並定名為VK2001,其中VK代表履帶車輛,2001代表20噸級別第一方案。德軍計畫用這種新型坦克逐步取代III號和
IV號坦克 。
五號中型坦克原型車 然而,當VK2001的各方面研製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前蘇聯的
T-34坦克 的出現打亂了德軍的既定計畫。技術部門的分析結果認為,正在研發的新型坦克的發展情況,根本無法解除來自
T-34 的威脅,
最高統帥部 不得不廢除20噸級的坦克計畫,改為30噸級的坦克計畫,VK3001。
開發 雖然豹式的編號(V號戰車)為在VI號戰車(虎I)之前,但是在實際上其計畫及設計均在虎I之後。在德蘇戰爭開始及期間,由於受到德國戰車在(火炮穿甲力,裝甲防護力與越野)性能上無法對抗T-34而引起的衝擊,因此古德里安將軍下令對T-34進行調查。後來,派遣了一個名為“戰車委員會(Panzerkommission)”的調查團前往東部戰線,並對T-34進行評估,而該委員會發現T-34有以下優點:
採用了斜面(Glacis plate)的概念並設有傾斜裝甲
使用較寬的履帶(接地面積大),提高了在鬆軟泥地上行駛時的機動性
裝備了76.2毫米炮,與同世代的戰車(37~50毫米)比較下,其口徑及威力均占優
以上3個重要特徵即為對T-34評估後作出的結論。因此豹式的出現,可說無疑是為了對抗T-34而製造。
於1941年11月末丹拿平治與猛獅接到了對30至35噸級新型中戰車VK3002進行設計的訂單,而設計限期則為1942年4月。
兩間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的提案中,戴姆勒-賓士公司所設計的,幾乎是T-34的摹仿品,戴姆勒-賓士公司務求做到在車身、炮塔、柴油發動機、駕駛系統、懸吊系統及履帶等方面類似蘇軍T-34坦克的設計,從而獲得了和T-34一樣優異的可生產性。而MAN公司的設計則符合了德國傳統的戰車設計思維:在大而寬的車身上安裝一個堅固的炮塔、一個汽油發動機、採用扭力棒的懸吊系統,主動輪在前方,動力桿懸吊系統使得車身高大並賦予了典型德國坦克的大車內空間。儘管希特勒打算採用戴姆勒-賓士公司的設計,但最後卻由MAN公司扭轉局面,其設計更改後在1942年5月被希特勒批准;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用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現成炮塔,而戴姆勒-賓士坦克的炮塔卻需要重新設計生產。戴姆勒-賓士設計被淘汰的另一個原因是戰場識別問題(其外形輪廓與T-34非常神似,恐怕將導致誤擊)。戴姆勒-賓士的豹式被淘汰的最終原因是因為它的可生產性太強以至於犧牲了性能優勢,這種坦克適合於消耗戰而不是德軍當時進行的閃電戰。因此由MAN公司提案設計的豹式坦克試作型在1942年9月出爐,經過測試後受到軍方採用,戴姆勒-賓士生產的兩輛樣車作為實驗用途。最終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產。德國對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後,豹式坦克的生產不再是MAN公司的專利,並開始由戴姆勒-賓士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擔生產。根據JENTZ的書,一輛豹式生產的工時為兩千小時。(不過這個數據不太可靠,比較接受的數據是20000工時)
製造期間發現設計的許多問題,包括引擎馬力無法負荷車身所增加的額外重量、冷卻系統的設計不良導致引擎容易起火、路輪的外緣強度不足導致容易脫落等。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卻把目標提高至生產600輛。然而即使它多么努力,由於盟軍的轟炸(對邁巴赫發動機的生產影響特別大)、原材料來源有限及其他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期望。在1943年間,平均一個月只生產148架豹式坦克,在1944年方達到月產315輛的產量,同年9月1日一線豹式的存量達到巔峰的2304輛,而當月卻損失了692輛。 直至戰爭完結,德國總共生產6000輛以上豹式坦克。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下塔吉爾的183坦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因此單純把坦克產量對比蘇聯過低歸因於設計是不全面的。
招標定型 1941年7月,德國軍方授權萊茵金屬公司研究新式
坦克炮 及
炮塔 ,隨後又對戴姆勒—賓士公司和MAN公司提出了一些關於30噸級坦克研製方面的技術要求。1942年2月,戴姆勒—賓士公司和MAN公司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最後設計方案,即VK3002(DB)中型坦克和VK3001(M)中型坦克。
1942年5月11日,VK3002(M)的設計方案獲得通過並被命名為五號中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測試服役 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五號中型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卻把目標提高至生產600架。然而即使它多么努力,由於盟軍的轟炸、生產上的問題及其他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期望。在1943年間,平均一個月只生產148輛豹式坦克,在1944年卻增加了67輛的產量。直至戰爭完結,德國總共生產起碼6000輛五號中型坦克。
五號中型坦克生產工廠 豹式作為主力坦克,生產數量只有數千輛原因主要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影響,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象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車里雅賓斯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而且英美的戰略轟炸也嚴重影響了德國軍工的生產。
設計特點 總體設計 五號中型坦克的整體設計結合了T-34/76的許多功能,如
牽引 系統、
越野 性能、
引擎 等行動裝置,以及75毫米炮、傾斜裝甲戰鬥裝置。值得一提的是,五號中型坦克是
納粹德國 第一種將傾斜裝甲技術安裝到
坦克 上的完成品。雖然它的設計在某些方面類似於T-34/76,但它卻是一個設計更為複雜的坦克,而且體積較大,重量也較重,兩者之間擁有很多技術方面的不同。五號中型坦克有巨大的重疊路輪和當時納粹德國最先進的
懸掛 系統,這使它能高速通過
崎嶇 的地形。德國人知道新型坦克應該不僅是一個相當於T-34/76的“模子”,而是必須在
性能 、
武器 、裝甲防護和綜合實力方面優於前者。但一個新的、先進的中型坦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五號中型坦克的生產工序和其他坦克相比較為
繁瑣 。而這也恰好證明了
IV號坦克 的優勢,五號中型坦克和它相比要重兩倍,在它看來IV號中型坦克幾乎是一個輕型坦克。由於局勢不斷惡化,使得五號中型坦克全線生產速度降低,而這也使IV號中型坦克最終保持
納粹德國 裝甲部隊的骨幹直到戰爭結束。
五號中型坦克車體構造
火力系統 火炮
五號中型坦克的75毫米炮並不算是大
口徑 的火炮,但是卻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其特長炮管和強大的推動力,更為其提供了高速的發射能力。此外,由於坦克上的瞄準器敏感度較低,這使得五號中型坦克坦克能夠更容易擊中敵軍坦克。加上此火炮的貫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高,令五號中型坦克成為了戰場上強大的坦克之一。
機槍
五號中型坦克有兩支MG34機槍,分別安裝於炮塔上及車身斜面上,有助於掃除步兵及防空用途。坦克的主炮為萊茵金屬公司生產,攜帶79發
炮彈 (G型為82發)的75毫米半自動KwK42 L70火炮。這款主炮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彈藥:APCBC-HE、HE和APCR三款,以作為供應
彈藥 短缺 。
炮塔設計
五號中型坦克坦克的炮塔防盾採用鑄造形式,厚度為100毫米。炮塔可以通過電動或手動裝置旋轉。電動轉動炮塔一周所需時間由15秒至93秒不等,這是由發動機的轉數決定的。手動旋轉手柄有2個,分別在炮長位置和裝填手位置,單個手柄旋轉一周炮塔僅旋轉0.366度,若炮塔轉動一周需旋轉984周,2柄同旋需490周。
動力系統 發動機 五號中型坦克發動機爬坡動力測試表 如果把額外安裝的火炮和斜甲排除在外的話,五號中型坦克無疑是
德國 很常見的
坦克 設計。坦克的重量由預計35噸增加至43噸,更被安裝了一個可以提供700匹馬力,以齒輪箱及掌控系統驅動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一般被認為可以承受連續行進2000公里的負荷。為了把發動機的故障減到最少,開發人員特意安裝調速器以把發動機的轉數下調至每分鐘2500轉。此外,調速器的安裝也使得五號中型坦克行進的速度由55千米/小時下降至46千米/小時。
懸吊設計
五號中型坦克坦克的懸吊系統由前方的驅動扣鏈齒輪、後方的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它更在每個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棒作為其懸吊系統的另外部份。因此,五號中型坦克的造價十分昂貴且很費時,但這亦為它帶來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越野性能。而五號中型坦克的控制系統則以ZF公司設計的7檔AK 7-200同步齒合齒輪箱及MAN公司出產,以控制桿駕馭的單軸條掌控系統組成。其掌控系統允許以一個固定的軸條來驅動每個齒輪箱。當齒輪愈大,轉動的半徑就會愈大。如果其半徑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剎車系統就可用來收緊齒輪的轉動。
衍生型號 基本型 五號中型坦克有許多衍生版本,它們之間的差異與其他德國坦克的衍生型號相比相對較小。五號中型坦克的設計基本保持不變,從第一款到最後一款坦克的武器裝備和裝甲厚度只有輕微的變化。而且大部分所做的更改、設計或提高機械性能等行為皆是在戰鬥後進行的。
預產D1 1942年7月,MAN公司製造了2輛樣車,其中只有一輛安裝了炮塔,廣泛測試後表明還存在很多的技術問題。1942年後期,製造了20輛“預生產”型(0系列),都僅僅是裝備了輕裝甲,前裝甲板厚度為60mm,安裝在炮塔上的武器則是早期型的75mmKwK42L/70火炮(炮口制退器是取75mm KwK40L/43型火炮的),炮塔上有一個突出的桶式車長指揮塔。發動機採用的是邁巴赫公司的HL210P45型。這20輛坦克被定名為五號中型坦克A型,技術上和後期型號的五號中型坦克是不一樣的。有趣的是它的變型車D1型上安裝了四號中型坦克H型坦克的炮塔,1944年早中期東線戰場上的第653重坦克殲擊營就裝備了一些作為指揮坦克使用,這支部隊還使用過早期型五號中型修理坦克以及改裝了20mm高射炮的T-34坦克。
五號中型坦克A型(“預生產”D1型)
D型 五號D型中型坦克是在“五號中型坦克早期型投入戰鬥僅有一年時間就批准生產的。原因是早期版本的五號中型坦克動力系統極不可靠。五號中型坦克D型在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的戰鬥成為它的首次亮相。而與五號中型坦克早期型相比,五號中型坦克D型在基本設計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儘管基本設計聽起來並不是那么重要,但隨著基本設計的改進,坦克可靠性也隨之提高了,“黑豹”中型坦克開始在裝甲部隊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號中型坦克D型 該型坦克核心其實非常類似於其他德國坦克,與後來的“虎”式坦克有著相同的布局。它的動力系統由一個放置在艙體的後面的邁巴赫汽油發動機,同時前輪也起到了良好的驅動作用。炮塔集中安裝在艙體上部。對於其它德國坦克而言,五號中型坦克D型的創新是增加了大車輪,使得其機動性更為出色。最具革命性的技術,至少對於德國坦克設計而言,是“黑豹”D型傾斜的盔甲。這是仿照蘇軍T—34坦克而緊急研發的。這種技術一直沿用到了“虎王”式重型坦克的身上:它增加了坦克防護的有效厚度,使80毫米的傾斜盔甲在55度的防護能力相當於140毫米的垂直盔甲。而“黑豹”D型還擁有另外兩個主要功能:安裝了可以直接與坦克車長通話的系統,用潛望鏡取代了大部分的坦克視窗——後來德國軍方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直到視窗全部被潛望鏡所取代。
A型 1943年8月,在改進之後(比如變速箱),製造出了新的型號——五號中型坦克A型,五號中型坦克A型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相比D型,火力和防護都有了增強,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達到了100mm,車長指揮塔採用了鑄造式,車體兩側安裝了裝甲裙板,輔助武器也增加了1挺MG34高射機槍和1挺MG34型前機槍,其前機槍採用了球形槍座。此外,還強化了負重輪結構及改進了排氣裝置。諾曼第戰役中德軍所使用的五號中型坦克中A型最多,該戰役中,德軍損失了400輛各型五號中型坦克。從1943年8月到1944年5月,MAN、戴姆勒-賓士、德瑪格和MNH公司一共生產了2000(一說2200)輛,底盤編號為151001-160000和210255-211000。
五號中型坦克A型 G型 五號中型坦克G型是五號中型坦克的最後版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生產數量比前其它所有“黑豹”坦克型號的總和還要多。五號中型坦克G型的生產始於1944年3月,儘管生產目標降低到每月300輛,但它卻一直生產到了戰爭結束,只有1944年10月和12月的生產數量較低。
五號中型坦克G型 和五號中型坦克前期集中生產型號相比,五號中型坦克G型有許多設計上的變化:大部分裝甲改為垂直裝甲,炮塔上的傾斜裝甲的角度降低了11度,使它在對付反坦克炮時顯得不那么有效。所以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坦克前部側面裝甲的寬度從40毫米增加到50毫米,來補償坦克裝甲後部和下部厚度的降低。司機的視覺視窗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潛望鏡視窗。新增加了一個新的駕駛員的座位,可以起到輔助作用,這樣司機的頭就不會伸出艙口,製造了更好的可見性與安全性。
在生產運行期間的設計師將五號中型坦克G型防彈盾進行了多次修改。因而在早些時候坦克有圓形輪廓,是為了留出下腔的空間。而對於在傳入輪可能磨損到防彈盾的問題。設計師便將大部分防彈盾轉移到炮塔上的博裝甲。生育的防彈盾成楔形的下半部分,進而消除這個問題。原材料的短缺意味著五號中型坦克G型底盤運行的全鋼齒輪數量需要減少,而坦克底盤也因此進行了多次改進。在生產運行期間五號中型坦克G型的配置不斷變化,包括變速箱油冷卻器的更換,增加了一個裝甲彈藥箱和一個戰鬥室加熱器,而五號中型坦克G型的作業系統都沒有發生變化。隨著戰鬥減員數量的增加,部隊坦克數量的減少給五號中型坦克G型留出了許多空間,令其能發揮巨大的戰場作用,而它也因此成為了到戰爭結束時納粹黨衛軍裝備的五號中型坦克的最常見的版本,約有超過一半的德國裝甲坦克部隊裝備了它。
F型 1944年5月,德國又開發了五號中型坦克F型,該車增加了裝甲厚度並安裝了戴姆勒—賓士公司設計的新炮塔,安裝一門75mmKwK42/1型或者斯考達的75mmKwK44/1L/70型火炮(甚至還有準備安裝更長身管的
五號中型坦克F型 75mmKwKL/100型火炮),其火炮防盾採用了“豬頭”式。它的負重輪採用了鋼緣式。1944年10月,德國計畫1945年3月在柏林的戴姆勒—賓士公司開始製造F型。到戰爭結束,只有很少的新炮塔原型以及8輛底盤被製造出來。
性能數據 基本性能 項目 說明 項目 說明 乘員
5人
發動機燃料消耗
每公里3.51升
車身重量
44.8噸
發動機燃料容量
720升
車身長度
8.66米
變速器型號
ZF AK 7-200
車身闊度
3.42米
變速器種類
人手同步齒合
車身高度
2.99米
變速器齒輪
7/1
行進速度(每分鐘3000轉)
55千米/小時
掌舵系統
MAN單軸條掌舵系統
行進速度(每分鐘2500轉)
46千米/小時
離合器
薩斯LAG 3/70H
行進範圍
200公里
掌舵比率
1:1.5
履帶型號
Kgs 64/660/150
主炮型號
KwK 42
履帶闊度
660毫米
主炮種類
坦克炮
履帶長度
3.92米
主炮口徑
75毫米
懸吊系統
雙扭力棒
避震器
車身兩邊的第二或第七個震臂上
主炮炮管長度
70 Calibers
可通過垂直障礙
0.9米
主炮最大炮口初速
1120米/秒, 使用Pzgr40/42型風帽穿甲彈
可通過塹壕
1.9米
主炮後膛
半自動
可通過水位
1.7米
主炮旋轉角度
360°,每秒24°
發動機型號
邁巴赫HL230P30
主炮提升角度
+18/-8°
發動機種類
V12 4衝程
攜帶炮彈
79發,G型82發
發動機馬力
700匹馬力
瞄準器型號
Leitz TZF 12 (D型),TZF 12a (A及G型)
發動機排水量
29.095升
瞄準器放大倍數
2.5及5倍變焦
發動機壓縮比率
6.8:1
瞄準器視野
28及14°
發動機燃料
汽油
通訊設備
Fu 5 發報機及收報機,Fu2收報機
裝甲厚度 前
兩側
後
上/下
上層炮塔
100毫米
45毫米
45毫米
16毫米
上層艙體
80毫米
40毫米
16毫米
下層艙體
60毫米
40毫米
40毫米
16-30毫米
防彈盾
100毫米
服役事件 德國裝備 在二戰爆發初期,五號中型坦克的駕駛員都被一些機械問題而困擾:坦克的履帶和懸吊系統時常受損;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為過熱而發生火災。因此在戰事初期,很多五號中型坦克都因為這些弱點而不能作戰。舉例說,在1943年7月10日德軍第48裝甲團的匯報中指出,在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該團投入的200輛坦克已經有131輛待修;只有38架能夠參與作戰。而當時不主張希特勒過早投入五號中型坦克作戰的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卻指出,五號中型坦克的火力及防禦能力十分優良,雖然很多五號中型坦克因為其機械問題而受損,但它們卻擊毀了為數不少的蘇軍坦克。
當德國軍方在1944年3月23日為德軍坦克和蘇軍的新式T-34/85及JS-II坦克作出評估及比較後,指出五號中型坦克前端火力遠比蘇軍T-34/85占優,而兩者側面及後方的火力幾乎一樣;至於它的前端火力亦比JS-11為強,但兩側和後方的火力卻不敵JS-11,可見古德里安的評估無誤。在1943年至1944年間,五號中型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範圍內輕易擊破任何的敵軍坦克,即使它只有90%的命中率。而根據美軍的統計資料,平均一輛五號中型坦克可以擊毀5架M4謝爾曼式坦克或大約9架蘇軍T-34/85。經過庫爾斯克一役後,德國軍方便汲取了教訓,把五號中型坦克的機械問題統統解決掉,這使得五號中型坦克性能大幅度提升。因而直至戰爭完結,五號中型坦克也一直占德軍戰車的大多數。但是,德國軍方在後來發現安裝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號坦克比五號中型坦克更為符合經濟效益和務實,因此德國軍方便把兩款坦克一起生產。此外,德國繼續生產四號坦克的主因是因為德國兵工廠的重組,暫時不能以五號中型坦克滿足開始轉為劣勢的德國,因此他們便選擇了易於生產的四號坦克。
五號中型坦克主要在東線戰場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軍登入諾曼第後駐守於法國境內。此後近乎一半囤駐在法國的德軍坦克也是五號中型坦克。
而到了突出部戰役的期間,五號中型坦克被裝配成有如美軍M10坦克的樣子。在一些大規模行動中,五號中型坦克往往會聯同偽裝成美國兵的德軍進行矇混作戰。而在整段時間中,亦有為數不少的五號中型坦克被敵軍捕獲,並成為他們的裝甲部隊力量。
別國使用 從1943年起,蘇聯就繳獲了一些五號中型坦克,這些坦克被裝備到蘇軍的近衛部隊中,比如索丁科夫中尉指揮的近衛連。到1945年春天,這支部隊一直在使用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布拉格戰鬥的時候,他們就裝備了3輛五號中型坦克A型。蘇軍給予五號中型坦克很高的評價,並認為它是一種有價值的戰利品。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坦克往往作為獎勵交給那些優秀的坦克手。甚至在1944年,蘇軍開始向坦克手們分發五號中型坦克的使用手冊。一般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都保持其原來的偽裝迷彩,使用它的坦克手在上面塗上自己的標誌。後來,一些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被塗成暗綠色,再在上面塗上戰術編號和一個白色的星用於辨認。英軍也裝備過少量繳獲的五號中型坦克(1944/45年,西北歐,近衛第6“寒流”坦克旅4營),加拿大、法國和美國部隊也使用過。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波蘭本土軍也裝備過3輛。
美軍裝備的五號中型坦克 戰後情況 他國裝備 1947年,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的法國第503戰鬥戰車團下轄裝備了五十輛五號中型坦克的裝甲營,以及裝備美制謝爾曼坦克的裝甲營。法國第501裝甲團也使用五號中型坦克,直到1949年退役。
參加展覽 戰爭結束後,一些
法國 陸軍 坦克部隊 裝備了五號中型坦克(如第五百零三坦克營在在1947年裝備的50輛和第五百零一坦克營用50輛五號中型坦克,在部隊中一直使用到了1950年)。其他國家:如
保加利亞 ,
捷克斯洛伐克 ,
匈牙利 ,
羅馬尼亞 ,
南斯拉夫 等國,也都分別裝備過五號中型坦克。退役後的五號中型坦克保留下來的很多,大多數都存放在各地的博物館中了。
總體評價 蘇聯紅軍 兵器裝備部:“建議
紅軍 使用德國可靠性強的繳獲武器,如
III號突擊炮 和IV號坦克,因為它們的性能可靠並且擁有備用零件;而新型的德國五號中型坦克和”虎“式坦克如果運行良好則使用,在其發生故障時,不要試圖去修理。”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在坦克方面做了太多的無用功,他們生產了”虎“式、”
虎王 “、五號中型坦克和種類複雜的突擊火炮。在我看來,只生產五號中型坦克一種武器就足夠了,這才是德國裝甲師最需要的武器。”
——美國軍史學家奧斯特·斯凱伯特
“我們雖然取得了西西里的勝利,可是我們的坦克損失慘重,德國人的五號中型坦克確實不容小視。”
——一位參加過
西西里戰役 的美國軍官日記。
(《王牌武器》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