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碌又叫熬(歐)豬碌,菜譜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碌
- 主要食材:豬肉
豬碌做法,豬碌歷史,豬碌特色,
豬碌做法
豬碌又叫熬(歐)豬碌,菜譜名。把原只肉豬放血後,用開水淋瀨豬毛,一邊淋,一邊刮毛,刀要利,最好能吹毛斷髮,連依附毛皮的粘層也一次性削淨,水一衝,身光皮靚,就可開膛了。清洗豬內臟要有點手腳功夫,洗腸要有耐性,心肝肺腎、豬腰豬肚一點也不能少,然後削骨剔肉,斬件備用。注意,肉要切得肥瘦皆有,萬不可肥瘦分離,口感難以中和,內臟也不能切成居家小炒光景,務求方正成塊,不可小家子氣,即使生腸肚肺,也該有點分量,這才能和塊狀豬肉相映成趣。現在泡料了,把切好的豬肉豬雜連同豬頭豬手攪拌均勻,用器皿盛了下配料,通常是適量放下小枚、八角、陳皮、薑片等,加些五香粉,鼓油則一定要用上等的原裝正品,加點麻油,貪其滑口。豬碌分缽上桌時,用通用二號瓦缽,萬不可用碟,碟盛豬碌猶如用筷子吃西餐,雅興頓失,缽裝豬碌不易散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可享受那種古樸的山民氣概。
豬碌歷史
因為豬碌應當是陽春山民所創,而且是西山(圭崗)的山民。那時西山一帶林森路狹,交通不便,趁墟上市十分不便,要吃一餐豬肉,非要早起晚回趕一天路程趁墟購買不可。人們只得冒著私宰生豬的危險,把整頭大豬宰了,各自瓜分了事。但負責宰豬的一干人等是要吃一頓豬雜作酬勞的,非屠夫沒得吃,小孩子看了就難免哭啼吵鬧了。宰豬者多是村中叔父,見此就不自我犒賞了,乾脆一鑊熬熟了,即刻按份子分了,大人小孩立可解饞,“熬豬碌”從此成名。後來,人多嘴雜,分多潤寡的事也時有發生,熬豬碌就分門別戶進行了,一個大豬一家人吃不了會發餿,就改用乳豬(豬仔),卻發現其味道更加嫩滑、更加香口、更加沒有油膩感,“豬仔碌”從此名聞西山,在三十多年前簡直可以和今天的滿漢全席相比美。
豬碌特色
豬仔碌從山窪窪走出城市登上酒台而走紅於陽春飲食旅遊業是近十餘年的事,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品相粗豪、古樸實惠、味道渾厚、食而不膩、老少鹹宜等等,是很適合陽春人那種大杯飲酒、大塊吃肉的海量豪情的。山人畢竟是山人,所謂梁山好漢的遺風經古依然,即使現時的西方文明已經介入了我們的生活秩序,表現在酒台上“有魚有肉”的意頭依然無可替代,而豬仔碌就成了“肉”的出色代表了。
豬仔碌之所以能迅速出位在於一個“和”字,豬肉味、豬手味、豬肝豬腎豬雜碎的所有味道都統一在一缽之中了,各種味道正好在這種中和之中得到全方位的合成,使人窺一缽而知全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