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豬仔花
- 地理標誌:潮汕
《潮汕百科全書》有載:“店仔頭,明末清初以來,這裡是潮安、澄海、饒平遠近各縣唯一經營‘豬仔花’的墟市。”
昔日潮汕農家養母豬是一項主要的家庭副業的經濟收入。民間有“飼豬大過牛”、“順順生12隻”及"13豬無奶食“等俗語。《澄海縣誌》有:”三年大旱,隆都豬母掛金耳鉤“的民諺記載,這也足見隆都因地勢低洼,早天有利於母豬的飼養繁衍,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生活更為富裕。由此,早在明清年代,地處潮安、饒平、澄海3縣相毗鄰的農家,為尋求解決好家養母豬一次胎生超過12隻,偶有出生過少或甚至發生意外夭亡,故而想方設法採取:互利互惠,調劑餘缺,應運而生的補救辦法。他們專門選擇了店仔頭這個”斗墟“中心集市而開設起”豬仔花“墟市。果然趕集買賣交易十分活躍,500年來,供銷不衰。不少地方見到有利可圖,雖然電掛起”豬仔花交易墟市“的招牌卻往往由於”供銷失靈“而”斗“不起來,故而成為嶺南一個世代相傳的唯一店仔頭”老牌“遠近聞名的”豬仔花“墟。明代,店仔頭是海陽縣(今潮、澄、饒、揭各占有的部分地域鄉村)屬的一個農副產品交易集散地,還有來自福建省的詔安、雲宵等地的經營者,每天前來趕集交易都超過兩萬人以上。由於百業昌盛、產品豐富、買賣公道,墟集活躍,歷來聞名遐邇。於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劃歸饒平縣管轄,稱隆眼城都,有力地推動了饒平縣經濟的繁榮發展,故潮汕自古有”無隆不成饒“的俗語。解放後,店仔頭才歸屬澄海縣隆都區,也稱為店市。每當東方欲曉,晨曦初露,筆者徜徉墟市一角的”豬仔花“場,只見”斗墟“的飼豬人絡繹不絕,他們手提著一個”篾籃“,裡面墊著棉紗,安放著二三隻”豬仔花“興致勃勃地從四鄉鄰里急著步伐湧向墟市。這時,常有急待”補養“的養豬人也早已提前站在場外等候。揭開”籃蓋“,一隻只嬌嫩、紅潤、活潑的”豬仔花“在蠕動。霎時間,”豬仔花“買賣的中介者(俗稱”豬仔花“中入)常穿梭於買賣雙方之間,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成交十分活躍。店仔頭有句口頭禪,”賣豬仔花聽興衰“,其緣由是如果當天”僧多粥少“,賣方可能乘”貨緊“而”叱價“,若是”供大於求“,”貨飽“時則價錢急劇·廠跌,甚至時近散墟仍然沒有成交。有些路途遙遠的則連”篾籃“出於脆一起棄之不惜,費時間,耗精力,無錢賺,結果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時至今日,農村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尤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家養母豬者已日趨減少,“豬仔花”交易市場也越來越蕭條,昔日的景氣今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