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豐紗廠

豫豐紗廠

豫豐紗廠,是近代民族資本家穆藕初於今鄭州市管城區豆腐寨開設的棉紡織工廠,是民國時期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紗廠。與當時的湖北裕華紗廠、沙市紗廠、申新第四紡織廠並稱中國四大紗廠。

因日軍轟炸,釀成鄭州慘案,豫豐紗廠被迫於1938年遷往重慶,改名為“豫豐公司重慶分廠”,解放後成為重慶國棉一廠。

鄭州豫豐紗廠舊址則在1953年重開,在一五計畫期間改建為鄭州國棉二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豐紗廠
  • 別名:豫豐和記紗廠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豆腐寨
  • 地位:民國時期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紗廠
成立背景,棉業興旺,交通便利,發展,在鄭發展,工人運動,遷往重慶, 後續,

成立背景

棉業興旺

河南種植棉花的歷史比較悠久,明朝文獻中就有關於河南植棉的記載。清代以後,由於官方提倡,河南棉花種植面積有很大擴展。民國以降,隨著近代棉紡織業的興起和京漢、隴海鐵路的貫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市場的擴大以及洋棉推廣和植棉技術改進,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北洋政府時期,為在河南推廣植棉,國立東南大學在鄭州設立棉業試驗場。該場面積420畝,主要試驗脫字棉。著名的棉花科學家胡竟良就在東南大學鄭州棉場任主任技術員。為了能夠保持推廣美棉純種,河南省實業廳將10個植棉場委託東南大學代為管理,河南實業廳第一委託植棉場就設立於鄭州。
為了鼓勵民間植棉,1922年9月10日,東南大學鄭州棉業試驗場在鄭州北鄉火神廟舉辦了棉作展覽館,設提倡、推廣、足衣、樣花、種棉、選種等6館,展品800餘件。這次展覽,“四方農人前來參觀者一千餘人。開封政學界,衛輝、彰德、鄭城工商各界,遠道來臨者亦有三十餘人之多”。1923年秋季,東南大學鄭州棉業試驗場召開第三屆棉作成績展覽大會,參觀展覽的民眾有3000餘人。在政府的引導與獎勵政策鼓勵下,河南民眾對植棉反應十分積極。
由於政府推廣,“農人遂相繼試植棉作物”,促進了河南棉區不斷擴大。
1919年,全省有棉田142萬畝,產皮棉43萬擔。
1920年,河南產棉“達四十餘縣,殆遍全省矣。產額共皮花四十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七擔,美棉約占五分之一,共八萬六千五百擔,較去歲增加十五萬餘擔”。
1922年,河南省棉田達到3047144畝,產棉555036擔,植棉面積超過了耕地總面積10%的有21個縣。
1923年,全省植棉區域達到98縣,“總計全省淨棉產額約達八千萬斤左右,除供本省各縣銷用外,輸出津、滬、漢等處約在二千萬斤之譜”。

交通便利

鐵路的發展,使大批量的棉花交易有了可能,也正是因為此,才使以鄭州為中心的棉花貿易得到很快的發展。伴隨著商品交易的活躍,鄭州逐漸確立了中國北方棉花集散地的地位,在溝通北方棉產區與沿海棉紡織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棉商增多,來鄭出售棉花的人,絡繹不絕。有些商人就在火車站附近搭起席棚,成立小型花行,這就是最初的棉花市場。1916 年鄭州花行同業公會正式成立,從此棉花業逐年發展。
豫豐紗廠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內所藏的花行地界碑
後來隴海鐵路繼續向西延伸,外路棉商運棉來鄭日漸增多,如遠至陝西滑南、涇陽,河北邯鄲等地的棉花都是先集中到鄭州,然後再分別運到上海、天津、青島等沿海大城市。當時人俗稱的“鄭州棉”,實際幾乎全都是陝西、山西、河南西部所產,只是聚集於鄭州後再送往各地,所以世人才稱之為鄭州棉。《晨報》稱:“鄭州一埠,賴棉業震興商市”。
從1923年起,市場上棉花交易數量直線上升,整個市場結構設施也隨著棉花交易量的增多,而且日趨完善。鐵路運輸為了安全,規定所運棉花到鄭州後,必須軋成鐵機包,方能外運。因此,1925 年鄭州建立起了設備良好的豫中打包廠,其業務是專將散棉軋成鐵機包,便於運輸;火車站附近還建立了不少貨棧,倉庫,可供存棉。金融業有銀行、銀號可做買賣、押匯、便於資金周轉。所以棉商雲集鄭州,沿海名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 濟南等地的大紡織廠,均派人來鄭州坐地收購,上海的申新紗廠、日本的三井、日信、吉田等各大洋行,都是當時的購棉大客商。
棉花業在鄭州市場,成了一支異軍突起的商業大軍,當時稱棉花業是鄭州的一隻 “白老虎”。
1916年穆藕初開始籌劃在內地創辦新廠,因為運輸的便捷性,穆藕初親自赴鄭考察選址,來到這裡,穆藕初不由感嘆——“這裡地當中樞,且其地介於京漢、隴海兩路線之間,東西南北是路暢運,交通便利,銷場甚廣;煤斤、勞力,色色較廉,苟於此設廠製造,不但能就近供給,諸多便益,且申鄭二廠聯為一氣,原料金融互相調劑,利賴孔多”。
豫豐紗廠
豫豐紗廠設計圖
於是穆藕初當即拍板,隨後他聯合幾家滬商,籌措白銀200萬兩,在隴海鐵路南的西豆腐寨村外開工建廠,取名豫豐紗廠。

發展

在鄭發展

1920年5月5日,豫豐紗廠開工投入生產。有男女工人及童工4000人,每年出紗四萬八千二百包,產品有棉紗和粗斜紋布、平面布等,是鄭州近代第一所大型工廠。後來紗廠廠址面積擴展到五百餘畝,資本也發展到五百萬元。
豫豐紗廠建立後,周邊有了馬路、街道,興起了小型商業圈。本來是鄉村的豆腐寨,在豫豐紗廠開工一二年後,顯現出城鎮化氣象,電燈、自來水、洋車、黃包車等一應俱全。
豫豐紗廠
豫豐紗廠正門
豫豐紗廠規模大且設備精良,紗廠設備多購於美國,委託上海慎昌洋行向美國薩克洛弗爾公司訂購的,在未建成以前就被《申報》報導其設備之優良:“向上海美商某洋行訂購機器、錠子等件。四個月可以到貨。聞此項機器與德大所用同一廠家,所製造為最新發明之機器,現正物色人材前往布置一切。” 穆藕初通過慎昌洋行先後向美國購買紗錠五萬枚,織布機二百多台,發電機四台,安置在豫豐紗廠。這些機器是當時先進的生產設備,也體現了穆藕初要在內地創辦高質量紗廠的決心,開工生產後,豫豐紗廠出品的棉紗確實受到市場的歡迎,形成不錯的口碑。
因鄭州地處內陸,水動力不足,紗廠需要購買發電機以保持紗錠運轉。該廠發電機容量共3500千瓦,這在當時河南的電廠設備容量中首屈一指,除供紗廠日常用電外,小部分還供應市區用電。在發電機車間外面有一水池,“盛儲發電間放出之溫水使涼,重複打進發電機中使用。此項龐大成本費及平時維修費。為上海各廠所無有”。這也說明了豫豐紗廠規模大,設備先進。
豫豐紗廠
豫豐紗廠商標圖
豫豐紗廠開工生產初期,正值我國棉紗業興盛時期,紗業商人投資增大,豫豐紗廠得益於市場廣闊、交通便利,原料充足,起初兩年生產效益好,產品銷路廣。“出品以飛機為商標,銷路為保定、正定、順德、北京、河南、天津、上海等處。”“所用原料種類有美棉、陝西棉、彰德棉。日產棉紗130包,大抵10支到32支,年用棉5萬餘擔。同時還生產粗斜紋和平紋細布,使用‘寶塔’、‘飛艇’商標,除在本市銷售外,剩餘部分行銷許昌、開封、徐州等地。” 因此辦廠之初,紗廠盈利豐厚,“其舊曆四月底結算,已獲淨利八萬九千餘兩,合十二萬餘元”情況。

工人運動

(詳見:豫豐紗廠工人大罷工
在我黨的領導下,豫豐紗廠工人分別於1925年和1933年兩次大罷工,均取得勝利,是河南工人階級繼“二七大罷工”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遷往重慶

遺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為轉嫁危機,刺激本國經濟復甦,開始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日本在這一時期向我國拋售大量的紡織品,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市場棉紗供給量增多,使我國棉紗價格受到影響,最終形成棉貴紗賤的局面。加之軍閥混戰,道路受阻,紗廠債務加劇,棉紗的銷售也受到影響,導致豫豐紗廠效益不佳,紗廠發展陷入困境。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先後爆發,鄭州成為兩軍必爭之地。紗廠雖幸未毀於戰火,但有關銀行錢莊大有戒心,紛紛催款,致使豫豐金融陷入困境。穆藕初辭去兩個上海紗廠的總經理職務,常駐鄭州苦心經營,但最終因無力償還債務,於1936年被宋子文的中國銀行吞併,改名為“豫豐和記紗廠”。由中國銀行鄭州分行的行長束雲章接辦。
1938年,日軍轟炸鄭州,釀成鄭州慘案。導致工廠、企業被炸嚴重,無法進行正常生產。
1938年4月,豫豐紗廠拆機裝箱遷移,先將紗機56000錠、布機200餘台,以及發電機、鍋爐機件等運抵漢口,繼而運存沙市、宜昌,最後決定遷重慶。
紗廠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重慶,又經過艱苦奮鬥,建廠裝機復工,本想大幹一場,用自己的產品支援前方抗戰,然而卻遭到日寇敵機多次狂轟濫炸,各廠工人機器都受到嚴重損失,無法正常生產。
豫豐紗廠第一次被炸毀房屋96間,之後,又接連被炸,損失錠子5000餘件。為了減少損失,該廠疏散紗機15000錠於合川東津沱設立分廠。
1942年,國民政府實行花紗布管制,四大紗廠的發展又變得艱難起來。
1943年8月實行全面管制,廠家所需原料由花紗布管制局配給所出成品全數上繳,再由該局核定工繳,並照工繳的20%付給廠方加工費,權作利潤。這樣紗廠在生產規模、原料、利潤等方面均大受限制,處境更加艱難,自1943年起生產停滯下來,至1945年生產一落千丈,各廠在掙扎中圖存。
由於實行花紗布管制政策,紗廠深受束縛,1943年至1945年與1942年比較,雖然錠子設備在增長,但產量卻在減少,最後出現大落之勢。豫豐廠被限產後,渝廠月出棉紗536件,合川廠月出棉紗986件,到9月在又減產50%的情況下,減開單班,紗錠運轉時數也減一半。總經理束雲章驚呼:“水廠真是已到生死關頭,面臨危機了。”
抗戰勝利後,花紗布管制解除,四大紗廠緩慢復甦。1948年有較大發展,年產棉紗69032件,成為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後續

解放後,重慶豫豐紗廠先後更名為“重慶紗廠”“西南610紡織染廠”。1964年,610紡織染廠“一分為三”:重慶第一棉紡織廠、重慶第二棉紡織廠、重慶印染廠,成為了西南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
1953年,在被日軍炸剩下的鄭州豫豐舊廠房裡,政府安裝了3萬枚新紗錠,在上海和本地招收工人,重開豫豐紗廠。1954年,鄭州西郊新建的紡織廠投產,由於擁有5萬紗錠,被命名為鄭州國棉一廠,豫豐紗廠屈居為“國棉二廠”。
豫豐紗廠又成為“一五”時期相繼開辦的鄭棉一、三、四、五、六廠的訓練基地,許多紡織工人都來豫豐紗廠(此時更名為國棉二廠)取經,豫豐紗廠也向各廠派駐技術骨幹傳經送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